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马铃薯Y病毒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其在株系鉴定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26 06:28
【摘要】:为实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常见株系的快速鉴定,本文以PVY的P1、HC-pro、VPg和CP 4个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多基因联合体系。根据基因的不同组合建立5个不同数据集,分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贝叶斯标签关联显著性(Bayesian tip-association significance,Ba TS)分析各数据集中代表分离物与株系的关联性,以确定实现PVY快速鉴定的最佳组合。不同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及Ba TS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外,其他4个数据集均无法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采用不同建树方法对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比较分析显示,基于ML法和NJ法的系统发育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一致,均优于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最大分支置信(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MCC)树。同时,以HLJ26分离物为研究对象,对建立的多基因联合体系进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该分离物与PVY~(NTN-NW)株系的3个分离物SYR-Ⅱ-2-8、SYR-Ⅱ-Be1和SYR-Ⅱ-Dr H以高置信值聚为一亚簇,表明该分离物可能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重组分析显示,HLJ26基因组存在4个潜在的重组信号,分别位于P1、HC-pro/P3、VPg和CP的5¢-末端,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重组位点相一致,表明其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同时,应用多重RT-PCR成功扩增出约为1000 bp和400 bp的2个特异性片段,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特异条带大小相一致。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多基因联合体系的鉴定结果。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系统发育分析,可以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
【图文】:

CP基因,数据集


第10期邹文超等:马铃薯Y病毒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其在株系鉴定中的应用923图1联合P1、HC-pro、VPg和CP基因不同数据集重建的MCC树Fig.1MCCphylogenetictreesbasedondatasetsoftheconcatenatedsequencesofP1,HC-pro,VPgandCPgenesA:P1、HC-pro和VPg基因数据集;B:P1、HC-pro和CP基因数据集;C:HC-pro、VPg和CP基因数据集;D:P1、HC-pro、VPg和CP基因数据集。圆点显示为后验概率≥70%的分支节点,红线虚线显示株系归属不准确的分离物,辣椒斑驳病毒(Peppermottlevirus,PepMoV)作为外群(Outgroup)。

序列,系统发育树,CP基因,株系


926Hereditas(Beijing)2017第39卷图3基于ML法和NJ法重建的系统发育树Fig.3PhylogenetictreesofPVYreconstructedbasedontheMLandNJmethods分支上的数值分别为NJ法(上)和ML法(下)的自举值(仅显示>50%),黑色圆点显示的为HLJ26分离物,PepMoV作为外群(Outgroup)。用高度保守的CP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已无法正确地反映出PVY不同株系的进化关系,尤其CP基因型相同的株系。即使联合了P1和CP基因分析,对于近年来新报道的PVYNTN-NW株系,同样也会造成误判[24~26]。本文研究结果说明,至少需要联合3个基因,而且必须P1、VPg和CP基因的组合,才可以将PVY常见株系的系统发育关系解决得比较好(图2)。目前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建树方法,常见有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法、NJ法、ML法和BI法等,各有优缺点。5个数据集基于贝叶斯法重建的MCC树中,SYR-NB-16均未与PVYNTN-NW株系(SYR-I型)的其他分离物相聚成簇。究其原因,PVY的进化除了受寄主驱动外[27],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区所驱动[28]。参考分离物是影响PVY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PVY系统发育分析时,应尽可能选取地区来源相同的分离物作为参考序列。在系统发育重建的4种算法中,NJ法是基于距离的算法[29],序列一致性高的序列优先相聚成簇。相比较于其他算法,NJ法建树速度更快,实际操作更为简单。然而,在进化模型确定的情况下,ML法是与进化事实吻合最好的建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有福;马铃薯种薯检疫上应采取的几项措施[J];植物检疫;2001年04期

2 冯文成;陈辉;;应加强对进口马铃薯种薯的检疫[J];植物检疫;1990年05期

3 李济宸;马铃薯种薯处理剂[J];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11期

4 胡琼;马铃薯A病毒病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05期

5 刘淑静;;马铃薯退化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年07期

6 刘淑静;;马铃薯退化与防治[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年10期

7 颜谦;黄萍;丁映;雷尊国;范士杰;;贵州马铃薯主要病毒及防治技术探讨[J];农技服务;2010年04期

8 牛锦山;;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5期

9 刘玲玲;;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J];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10 杨光辉;马铃薯种薯主要病害的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艳丽;;云南马铃薯种薯面临的病害问题和防治对策[A];加速发展云南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迟玉梅 赵景才 记者  沈才;马铃薯大规模机械化防病获突破[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记者 彭溢;我省马铃薯病毒检测技术走出国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小伟;我省马铃薯病毒检测技术走出国门被推广应用[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4 鲁明 本报记者 吴晓燕;技术员田间蹲点 控病害关口提前[N];农民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健;马铃薯甲虫热激蛋白基因hsp60、hsp70和hsp90的克隆及温度胁迫下的表达[D];青海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29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29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