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泥鳅补体C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8 10:43
【摘要】:泥鳅是东亚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随着泥鳅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由病原导致的感染性疾病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细菌性疾病,这给我国的泥鳅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现在对泥鳅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的研究却并不是很多。补体系统是机体很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而补体C3是补体系统3条激活途径的一个中心分子,这3条激活途径最终都会回归到C3转化酶的形成,和共享最后的终末溶解途径。本论文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补体C3基因进行了克隆与鉴定,构建了补体C3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了补体C3基因的m 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泥鳅的模型。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呈现了皮肤和鳃在感染以后的形态变化规律,用q PCR分析了泥鳅补体C3基因和其它9种补体相关基因在感染以后m RNA的表达规律,并以此构建了基因表达的热图。1.利用实验室已经获得的泥鳅转录组数据库比对分析,经过PCR验证发现了在泥鳅中存在3种C3亚型,分别命名为C3-1、C3-2和C3-3。克隆出了泥鳅C3-1的全长c DNA序列。C3-1 c DNA序列由4509 bp核苷酸组成,预测编码1454个氨基酸。C3-1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对C3功能非常重要的保守结构域。并且还在C3-1的氨基酸序列中发现典型的硫酯键序列(GCGEQ)存在一个氨基酸的突变。补体C3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泥鳅补体C3-1与鲤科鱼类的补体C3亲缘关系较近。检测了3种C3亚型mRNA在肾脏、眼睛、脾脏、性腺、心脏、鳍条、肠道、肌肉、大脑、鳃、皮肤、血液和肝脏中的表达情况。发现C3-1和C3-3的表达模式类似,主要在肝脏中表达,然后是脾脏和性腺。然而,C3-2 m RNA的表达却与C3-1和C3-3有所不同。C3-2主要在肾脏中表达,然后是血液和性腺。2.用1×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泥鳅,研究发现泥鳅在受到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以后,它的皮肤和鳃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形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泥鳅的次级鳃丝会变得又短又宽,而皮肤的表皮层也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宽。3.用1×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泥鳅,研究发现泥鳅在受到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以后,C3-1和C3-3基因的m RNA的表达规律在鳃和皮肤中类似,分别在鳃的36 h和皮肤的24 h有一个显著的上调表达。而C3-2在鳃和皮肤中达到上调表达峰值的时间点都是感染以后48 h。在感染以后,3种C3亚型m RNA的表达在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都呈现出了一个很明显的上调趋势。同样的,我们也检测了一些补体调控相关的基因表达,BF、C1qb、C2b、C3aR、C3b、C4、C5、C8b和MASP-1。发现大多数补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在鳃、皮肤和肝脏中也出现了一个上调的趋势,只是上调的倍数有所差异。本研究是第一次在泥鳅中报道存在3种C3亚型,并且首次克隆出了泥鳅补体C3-1的全长c DNA序列。3种C3亚型在许多组织中都有所表达,只是表达水平有所差异。泥鳅在受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以后,皮肤和鳃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形态变化。而感染实验也可以造成3种C3亚型和其它补体基因在鳃,皮肤和肝脏中的表达上调。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暗示着补体C3可能在黏膜组织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同样也可以为后续补体C3的功能研究提供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17.4
【图文】:

后口动物,系统进化树,经典途径


图 1-1. 后口动物的系统进化树 (Nonaka, 2001)Fig.1-1. Phylogenetic tree of deuterostomes (Nonaka, 2001)1.1.1 经典途径经典途径可以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抗体(IgG 或者 IgM)的 Fc 片段和补体 C1 的 C1q 部分相结合,从而激活了 C1s 和 C1r,C1s 能够将 C4 酶解成 C4b和 C4a, C4b 可以通过硫酯键与抗原微生物结合。然后 C2 从而与 C4b 结合,与C4b 结合的 C2 从而被 C1 酶解成 C2a 和 C2b。C2a 继续与 C4b 结合形成经典途径的 C3 转化酶(C4b2a)。C4b2a 可以将天然的 C3 酶解成 C3a 和 C3b,而 C3b与 C4b2a 结合又可以生成经典途径的 C5 转化酶(C4b2a3b)(PangburnandRawal2002)。而C4b2a3b可以将C5裂解成C5a和C5b,而C5b是攻膜复合体(MembraneAttack Complex, MAC)的起始成分。C5b 与补体成份 C6-C9 在靶细胞膜上相互作用形成 MAC,导致靶细胞溶解 (Zhu et al., 2005)。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转化酶


但当机体识别出入侵的病原体或外源异物的表面蛋白质时,C3b 就会与 Bf 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此时 Df 激活 Bf,并使其酶解成 Ba 和 Bb,其中的 Bb 和 C3b 相互结合形成 C3 转化酶(C3bBb),此 C3 转化酶能将机体内原本非活化的 C3 大量酶解成 C3a 和 C3b,其中 C3b 和 C3 转化酶结合而形成关键因子 C5 转化酶(C3bBb3b),进而形成 MAC 发挥作用。1.1.3 凝集素途径凝集素途径类似于经典途径,它需要凝集素,比如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者纤维胶原素,与微生物表面的含糖聚合物相互作用才能被激活 (Fujita et al.,2010)。当凝集素和微生物表面的含糖聚合物结合以后,MBL 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s)被激活。这些酶蛋白在结构上已经被证实类似于 C1r 和 C1s (Simand Laich, 2004)。因此,此复合物与经典途径中的 C1s 和 C1r 功能相似,将 C2和 C4 裂解后再相互结合形成 C3 转化酶,进而导致终末溶解途径的形成。

功能图,补体系统,功能,巨球蛋白


图 1-3. 补体系统的激活以后的功能 (Boshra et al., 2006)Fig.1-3. The function of complement system (Boshra et al., 2006)1.3 补体组成成分补体激活是一个级联放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复杂而又精密,并且有许多补体分子参与其中。有许多分子都有相似的特点,并且这些分子被认为是同一个基因的复制产物。举个例子,我们通常认为 C3,C4 还有 C5 是起源于同一个祖先基因,这个祖先基因最有可能是血浆蛋白酶抑制剂α-2 巨球蛋白,这个蛋白目前仍然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α-2 巨球蛋白是从何时演变成 C3,C4 和 C5 这三种补体蛋白的,至今仍不清楚 (Zarkadisetal.,2001a)。现在已经从许多种无脊椎动物中分离出了与补体 C3 高度类似的分子 (Smith et al., 1999),这说明 C3 的出现是早于 C4 和 C5 的。另外 C1s/C1r/MASP,Bf/C2,C6/C7/C8/C9 都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宝青;蔡丽娟;戴瑜来;黄海婵;;一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6年04期

2 陈蓉;周薇;陈楠;章小小;邓长林;;美洲红瀗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J];野生动物学报;2018年01期

3 邱燕;梅广海;;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水产养殖;2018年06期

4 任海;葛慕湘;华智杰;高桂生;靳晓敏;张文香;张凤鸣;刘在多;;25种中草药对3种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杀效果比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年21期

5 温周瑞;卢伶俐;陈霞;魏志宇;叶嵘;李文华;李丹;;湖北四个地区养殖池塘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比较[J];科学养鱼;2017年02期

6 封琦;齐富刚;熊良伟;刘小宝;徐同伟;;江苏盐城地区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年18期

7 丁运敏;刘永涛;沈丹怡;余少梅;索纹纹;艾晓辉;;体外药动模型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研究[J];淡水渔业;2011年04期

8 张u&炯;屠云松;王华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1例[J];国际眼科杂志;2010年03期

9 金梅;;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在团头鲂养殖中应用效果显著[J];渔业致富指南;2010年18期

10 单晓枫;张洪波;郭伟生;钱爱东;;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的筛选[J];淡水渔业;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秋云;李忠琴;关瑞章;张坤;;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诃子中抗嗜水气单胞菌成分的研究[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郭松林;关瑞章;冯建军;杨求华;王玉;;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欧洲鳗鲡免疫功能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贺扬;汪开毓;陈德芳;曾宇鲲;蒋洁;何洁;王均;王二龙;刘韬;闵洁;;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4 时云朵;任燕;张德峰;付小哲;林强;李宁求;石存斌;吴淑勤;;山莨菪碱提高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鲫的效果[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陈孝煊;刘佳佳;吴志新;石焱;;甘露寡糖对草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陈彪;宋增福;张庆华;郭婧;;具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及其诱变菌株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鲫鱼防治作用的研究[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高智玲;孙洋;纪雪;陈萍;郭学军;刘军;祝令伟;周伟;冯书章;;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刘波;崔素丽;谢骏;戈贤平;万金娟;周明;;高温下大黄素对团头鲂抗氨氮应激及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影响[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9 沈素方;刘佩红;沈莉萍;;噪鹛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会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姜莺颖;董亚萍;杨宗英;吕新美;杨先乐;胡鲲;;连翘处理对嗜水气单胞菌耐恩诺沙星菌株的转录组影响分析[A];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冬梅 王冬敏;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鲤鱼并发症防治措施[N];中国特产报;2001年

2 季术;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主要危害江豚[N];中国渔业报;2013年

3 李德新 范红结;南农大推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0年

4 张明;蛙病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蒋荣猛;海中细菌 杀人静悄悄[N];健康报;2013年

6 马燕;珠江所研制出两种“灭活疫苗”新产品[N];中国渔业报;2011年

7 黄木珍 潘忠超 石和荣;罗非鱼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N];中国渔业报;2015年

8 水科;中国水科院2013年科研成果十大亮点[N];中国渔业报;2014年

9 浙江省仙居县水产站;鲫鱼夏季治病要点[N];中国渔业报;2013年

10 周学东邋冯彦忠;新型兽药的特点与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洋;植物乳杆菌素PlnEF与乳酸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协同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朱大玲;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及基因工程疫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3 胡风庆;嗜水气单胞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调控的初步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4 肖鹏;鱼类疫苗的研究:Ⅰ:海水鱼类病原菌乳化口服疫苗的研究;Ⅱ: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疫苗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徐晓雁;草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miRNA筛选及其功能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6 丁祝进;团头鲂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7 崔蕾;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团头鲂免疫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Tran Ngoc Tuan;[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9 曹海鹏;抗嗜水气单胞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抗菌机理研究及其微胶囊制剂的安全性评价[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10 储卫华;嗜水气单胞菌侵袭机制及其胞外蛋白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圆圆;鳗鲡嗜水气单胞菌OMP免疫原性及其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2 董亚萍;中草药延缓嗜水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3 徐永胜;泥鳅补体C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4 金承玲;南京地区团头鲂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5 刘恩秀;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水温对异育银鲫免疫应答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6 邵婕;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东北林蛙TLR4信号通路中IRF3、IRF7差异表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7 陆盼盼;创伤弧菌与嗜水气单胞菌二联外膜蛋白基因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4年

8 罗国栋;嗜水气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蛋白ClpV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9 黄放;嗜水气单胞菌bamA-C基因缺失及BamA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对重要生理功能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10 薛明洋;草鱼肠道微生物拮抗嗜水气单胞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0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60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