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突变位点筛查及体外实验预测内含子突变对基因剪切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51
【图文】:
2.1.1 卟啉病患者,男性,44 岁。大约 3 岁起,头部、四肢、躯干等皮肤反复出现水疱、血疱,破溃后创面易形成糜烂、溃疡,伴疼痛,干燥后皮损处多结痂或形成瘢痕。皮损反复发作,且呈现夏季加重而冬季稍缓解的规律。手指、足趾等部位皮肤反复出现易破溃小水疱,干燥后形成痂皮脱落,四肢肢端逐渐损耗,手指、足趾短小。水疱发作时常伴发热,于当地卫生所行青霉素、头孢等抗炎治疗(具体用药史不详)症状可缓解。患者长期务农,无吸烟、酗酒史。查体:患者面容老态,面部、颈部、四肢等皮肤曝光部位可见散在色素沉着及萎缩性瘢痕,局部可见血痂、厚痂。耳廓瘢痕明显,部分软骨残缺(图 1A)。鼻变小、鼻尖削尖。全身皮肤可见散发明显痂皮、瘢痕,曝光部位明显。手指、足趾可见指端毁型,多个关节可见僵硬变形(图 1B、C)。患者双亲体健,为表兄妹,育有 3 子 7 女,患者排行老四。其兄于 1 岁去世,具体原因不详,其弟及姐妹均体健。患者妻子为后天痴呆患者,无家族史。育有 1 子 1 女,均体健未出现与患者类似症状。
图 2 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图片2.1.3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男,2 岁。出生时头发稀疏,面中部可见湿疹样皮损。发育过程中多次出现因出汗不良导致的高热。查体:头皮光滑,头发稀疏,几乎未见毛孔。眉毛、睫毛等毛发稀少。双颧部可见细碎状棕褐色鳞屑(图 3A)。口腔检查仅可见 2 颗发育不良的楔形尖
图 3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图片及家系图2.1.4 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男,出生时即可见头皮、臀部、腕部水疱。水疱迅速进展弥漫全身,2个月时前来就诊,全身多处皮肤大疱,破溃后糜烂、渗液、结痂,伴声音嘶哑,喂养困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郑璐瑶;鲁智勇;李智铭;;网络资源在遗传性皮肤病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年04期
2 ;遗传性皮肤病论坛欢迎国内同仁加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02期
3 ;遗传性皮肤病论坛欢迎国内同仁加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03期
4 ;遗传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2年04期
5 ;遗传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年01期
6 ;遗传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年02期
7 樊靖华;;遗传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年03期
8 ;遗传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年04期
9 ;遗传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年05期
10 ;遗传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生祥;;遗传性皮肤病病例介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正中;;两例少见遗传性皮肤病的病例分析[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邹晓燕;;遗传性皮肤病在新生儿期的皮肤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林志淼;张峰;王明悦;刘强;马志红;杨勇;李若瑜;朱学骏;;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罕见遗传性皮肤病病[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肖生祥;冯义国;任小蓉;李建国;;角蛋白异常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突变和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姜薇;朱学骏;;遗传性皮肤病的产前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张麟;王培光;杨森;张学军;;单纯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任韵清;;疣状表皮发育不良4例[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邓云华;刘芳;任伟萍;张彩娥;黄代新;陈兴平;;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10 刘春玲;李远红;何焱玲;;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孙扬;遗传性皮肤病能产前诊断[N];家庭医生报;2003年
2 孙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功实施遗传性皮肤病产前诊断[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孙扬;遗传性皮肤病可以产前诊断[N];健康报;2002年
4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孙秋宁;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着色性干皮病[N];大众卫生报;2006年
5 孙秋宁;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着色性干皮病[N];健康报;2006年
6 林志淼;皮肤病学的科研大世界[N];健康报;2011年
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博士杨勇;我的皮肤病会传给孩子吗[N];健康报;2003年
8 ;细水汇成河 冲破万重山[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北京协和医院 段文利 胡雅洁;临床与科研 该怎么混着干[N];健康报;2013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班雁萍;孩子为什么会脱发?[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影;两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刘平;皮肤病和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定位与突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尚丹丹;遗传性皮肤病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与突变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4 刘彦山;单基因肥胖等单基因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白晓;类脂蛋白沉积症基因突变及致病机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刘艳;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及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的基因突变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炫;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突变位点筛查及体外实验预测内含子突变对基因剪切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8年
2 高敏;全基因组扫描定位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易感区域[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3 徐琳琳;一Bart综合征家系报告及该家系COL7A1基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4 林国书;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和雀斑的临床特点和遗传方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5 赖美玲;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致病基因突变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8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6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