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丽轮枝菌VdDfs基因簇调控寄主落叶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2.44
【图文】:
图 1.1 棉花黄萎病病害侵染循环Fig. 1.1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cycle of Verticillium dahliae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绕寄主的防控技术研究(Kelly et al., 2009; EI-Bebany et al., 2al., 2012)。其中,针对大丽轮枝菌为害/致病机制已经开展了流行学、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致病基因与作用机理、病原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致病机理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2009);菌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现阶段主要集壁水解酶类,包括果胶裂解酶、纤维素降解酶和糖基转移酶白激酶,通过调控下游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进而参与植物影响大丽轮枝菌对寄主的致病性;(2)分泌蛋白类,主要包(Gao et al., 2010; Michielse et al., 2011; Liu et al., 2013),Vd蛋白,与寄主体内的靶蛋白互作,诱导寄主的免疫防卫反应抗病基因 Ve1,进而调控寄主的免疫反应(Fradin et al., 2009
60℃ 30 sec72℃ 1 min72℃ 10 min12℃ ∞ 实验结果1 不同寄主来源的落叶和非落叶大丽轮枝菌性状分析利用落叶型(D)和非落叶型(ND)遗传标记对三株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菌(Vs.17 和 JR2)进行 PCR 验证,实验结果表明 Vd991 含有落叶型标记而缺失非落叶型标s.17 和 JR2 含有非落叶型标记缺失落叶型标记(图 2.1A)。进一步对三株不同寄主来枝菌进行落叶表型鉴定,结果发现高感大丽轮枝菌的军棉 1 号在接菌 Vd991 大约 4 周叶型表现,而 VdLs.17 和 JR2 呈现出非落叶型表型(图 2.1B),同时 VdLs.17 和 JR2 殖量与 Vd991 相比相差近百倍(图 2.1C 和 D),确证大丽轮枝菌的落叶型与 Vd991 束中高繁殖量的优势适应性一致,而 VdLs.17 和 JR2 相对 Vd991 缺失谱系特异片段 G-说明可能参与大丽轮枝菌引起寄主的落叶表型。36 cycles
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大丽轮枝菌落叶性状遗传变主适应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Klosterman et al., 2011; de Jonge et al., 2013)。通过对大丽轮枝菌 Vd991 与大丽轮枝菌 JR2(来源于番茄)和 VdLs.17(来源于莴苣)的较和共线性分析发现每个基因组均存在多个基因组特异区段,基因组特异区段由许因组成(图 2.2),与番茄大丽轮枝菌 JR2 和莴苣大丽轮枝菌 VdLs.17 基因组比较结losterman et al., 2011; de Jonge et al., 2013);其中,棉花大丽轮枝菌 Vd991 存在四个特异区段(G-LSR1~G-LSR4),4 个片段各自编码了 32、23、101 和 60 基因。基因特异区段编码的致病相关基因其可能主要参与大丽轮枝菌的毒力和寄主生态位的适G-LSR2 主要编码了 23 基因,其中有 6 个属于分泌蛋白类、糖苷水解酶类、转录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理;朱龙付;张献龙;;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J];作物学报;2012年09期
2 林玲;章如意;张昕;邓晟;徐敬友;周益军;;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监测[J];棉花学报;2012年03期
3 王彦;鹿秀云;郭庆港;李宝庆;张乃瑾;李社增;马平;董金皋;;河北省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初步鉴定[J];华北农学报;2010年04期
4 赵凤轩;戴小枫;;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4期
5 简桂良;卢美光;朱荷琴;;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结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5年01期
6 朱荷琴,宋晓轩,简桂良;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J];棉花学报;2004年05期
7 吉贞芳,许爱玲,张爱莲,竹长青,曹占红,仝刚山,樊立强;落叶型黄萎病在山西的发生及其防治[J];中国棉花;2002年11期
8 马峙英,孙济中,刘金兰,王省芬,张桂寅,徐领会;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基于RAPD的遗传分化研究[J];棉花学报;1999年03期
9 马存,简桂良,孙文姬;我国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棉花学报;1999年03期
10 黄辰,宋土生;对遗传概念的思考——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J];遗传;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敏;赵杨;丁胜利;李洪连;;河南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分布及致病力分化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荷琴;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徐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华中棉区广泛分布及其原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柳少燕;高毒力大丽轮枝菌特异分泌蛋白基因VdSSP1的克隆和功能初步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段海蓉;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进化分析与水平转移基因的识别[D];苏州大学;2011年
3 贾涛;棉田土壤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7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8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