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突变及靶向治疗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5 04:58
【摘要】:第一部分GIST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目的分析GIST患者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方法收集西京医院消化外科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GIST病例,共纳入GIST患者158例。分析其基因突变特点及不同基因突变类型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GIST基因突变中,C-kit基因突变占83.0%,野生型GIST占10.7%,PDGFRA基因突变占6.3%。在C-kit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1突变占84.7%,外显子9突变占11.5%,外显子13突变占1.5%,外显子17突变占2.3%。PDGFRA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8突变占90%,外显子12突变占10%。在158例GIST患者中,不同部位与GIST基因突变:小肠GIST中C-kit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PDGFRA,其中C-kit外显子9突变率最高。组织学分型与基因突变:梭形细胞C-kit基因突变率、外显子11突变率及PDGFRA基因突变率高。核分裂像与基因突变:≤5/50HPF外显子11突变率高;5/50HPF外显子9突变率高。肿瘤大小与基因突变:肿瘤2cm野生型GIST发生率高;肿瘤5cm外显子9突变率高。NIH危险分级与基因突变:极低危GIST中野生型GIST发生率高;低危患者C-kit基因突变率高。研究结论在158例GIST患者中,以C-kit基因突变最多见,PDGFRA基因突变及野生型GIST相对少见。尤其是肿瘤直径5cm、核分裂像5/50HPF的小肠梭形细胞GIST中,C-kit外显子9突变率高,其NIH危险度级别高,预后较差。因此,GIST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第二部分晚期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的疗效分析研究目的分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GIS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收集西京医院消化外科于2013年12月至2017年7月就诊的GIST病例,共纳入59例复发转移或不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对比分析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作为一线药物治疗晚期GIST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研究结果伊马替尼组疾病客观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均略高于舒尼替尼组,但无统计学意义(ORR:47.1%vs 32.0%,P=0.245;DCR:76.5%vs 72.0%,P=0.697)。伊马替尼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93.8%、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7.5%,均高于舒尼替尼组的82.6%及5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P=0.694)。伊马替尼组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占73.5%、疲劳占50%、转氨酶异常占41.2%,其中3-4级不良反应中白细胞下降占20.6%、疲劳占5.9%、转氨酶异常占5.9%、腹泻占2.9%。舒尼替尼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占64.0%、白细胞下降占56.0%、转氨酶异常占52.0%、手足综合征占52.0%,其中3-4级不良反应中白细胞下降占20.0%、手足综合症占12.0%、疲劳占4.0%、腹泻占4.0%、贫血占4.0%、转氨酶异常占4.0%。两组中所有3-4级不良反应经过及时积极的对症治疗及门诊随访指导后,患者均好转,未出现停药及减量情况。研究结论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作为一线药物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具有相似的疗效及预后;两组靶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经过积极治疗和科学指导后患者均可耐受好转。第三部分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研究目的研究GIST患者伊马替尼稳态血药浓度的分布情况,分析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纳入西京医院消化外科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GIST病例,共纳入服用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61例。收集GIST患者(服药时间≥3个月)血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LC-MS/MS)检测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分析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分布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服药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显著,其中血药浓度最小值为181ng/mL,血药浓度最大值为2421ng/mL,血药浓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3.4倍。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及BMI指数呈负相关,但是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相比,女性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略高于男性,但是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原发部位间患者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手术方式组间比较,患者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胃大部和全胃切除组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低于未手术组、胃局部切除组和肠切除组(均P0.05)。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服药时间呈正相关,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GIST患者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显著;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手术方式有关,其中胃大部及胃全切除手术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体表面积、不同肿瘤部位及服药时间无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5
【图文】:

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突变,外显子,情况


DGFRA 基因突变 10(6.3)生型 17(10.7) 基因突变特征158 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 基因突变有 131 例(83.0%),10 例(6.3%)发FRA 基因突变,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为 17 例(10.7%)。在发生 C-kit 基因突31 例胃肠道间质瘤中,111 例(84.7%)为外显子 11 突变,15 例(11.5%)为 9 突变,外显子 13 突变 2 例(1.5%),外显子 17 突变 3 例(2.3%)。10 例 PDGF突变里,有 9 例(90%)是外显子 18 突变,只有 1 例是外显子 12 突变。在 C-ki显子 11 突变中,56 例(50.5%)的突变形式为缺失突变,34 例(30.6%)是,21 例(18.9%)发生插入突变。在 15 例 C-kit 外显子 9 突变当中,主要突是插入突变 11 例(73.3%),剩余 4 例(26.7%)为点突变。2 例 C-kit 外显子及 3 例 C-kit 外显子 17 突变的突变形式均为点突变。

疗效比较,疾病,患者,军医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据 Choi 标准疗效评估结果为:CR 患者 0 例(0.0%),PR 患者 8 例(32.0%),S 10 例(40.0%),PD 患者 7 例(28.0%),疾病客观缓解率(CR+PR)为 32.0%。控制率(CR+PR+SD)为 72.0%。伊马替尼组疾病客观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均略舒尼替尼组,但无统计学意义(ORR:47.1% vs 32.0%,P=0.245;DCR:76.5% vs 72.0.697)见图 1 及表 3。

甲磺酸伊马替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肝转移灶


2.4 典型病例患者,女,34 岁,因上腹部疼痛来我院就诊。胃镜所见:胃体中下段大弯侧巨大不规则隆起。CT 见:中腹部巨大囊实性包块,最大径约 17.8cm(图 1a);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影,最大者约 1.7cm(图 1A),怀疑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脏多发转移。超声引导下肝穿刺病理及免疫组化回示:肝组织内异形细胞呈梭形,CD117(+),Dog-1(+),Ki-67 指数 20%,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C-kit 11 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合并 PDGFRA 18 外显子多态性改变。因为肿瘤>10cm 并且合并肝转移,所以给予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400mg/日治疗。服药 6 个月甲磺酸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为 1210ng/mL(高于 1100ng/mL),治疗第 3、6、9 复查 CT 评估疗效显示胃原发灶缩小明显,肝转移灶未见明显改变。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9 个月后行肝脏转移灶射频消融治疗,胃原发灶手术切除。术后半月继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400mg/日治疗,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亚萍;辛瑞娟;张雪;刘鹏飞;李雪;唐宁;白飞虎;;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微创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8年11期

2 邓启付;林承露;汪全治;;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04期

3 努尔麦麦提·喀斯木;祖丽菲亚·买合木提;;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年06期

4 杨新方;;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07期

5 杨军;李洋;;内镜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08期

6 邓海辉;招伟成;陈斌;谢宗贵;;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年22期

7 闫东;;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24期

8 程蕊;;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年20期

9 王群;张东凤;陈安然;杜明哲;卢雪;刘亚琪;曹璋;;胃肠道间质瘤合并其他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科技视界;2017年31期

10 孙步健;史云峰;;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雪莲;;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2 盛剑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微创治疗[A];第四届中西医消化健康论坛资料汇编[C];2016年

3 管静静;赵冠安;张学磊;;伊马替尼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A];2014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分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4 卢明东;张毅;郑志强;游涛;俞耀军;;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岩;;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6 王波;姚伟明;于亚威;;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于吉人;万凯明;李甫强;刘小孙;杨伟历;;18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威;叶再元;邵钦树;王跃东;许晓东;赵仲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李莹;徐向阳;;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摘要)[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魏少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A];湖北省胃肠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梦;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规范将出台[N];健康报;2013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胃肠道间质瘤体检就能查[N];健康时报;2009年

3 何佳;欧盟批准Glivec 用于预防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国旺;靶向药物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倪洪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期升至5年[N];文汇报;2009年

6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倪洪珍;鸡尾酒疗法将成其主要“克星”[N];健康报;2009年

7 记者 陶忠辉邋通讯员 谭光华 实习生 苏巍;四种大病可申请慈善援助[N];湖北日报;2007年

8 横颜;盘点处于临床Ⅲ期或注册阶段的“替尼”类药物(上)[N];中国医药报;2015年

9 刘平;建立覆盖城乡慈善组织网络[N];天津日报;2007年

10 曹牡华;专家齐聚 共谋发展[N];九江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辰光;FoxM1受HIF-1α和HIF-2α双重调控,促进胃肠道间质瘤演进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白月奎;胃肠道间质瘤侵袭行为预测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杜春燕;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与基因突变的分析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鹏;胃肠道间质瘤微创外科治疗、无创及个体化诊断的综合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曹春莉;miRNA-21在伊马替尼敏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通过B淋巴细胞瘤-2基位点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6 蒋鹏;食管间质瘤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及其外科治疗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王春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与耐药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俞陌桑;腔外型生长胃间质瘤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与外科手术比较[D];浙江大学;2017年

9 殷亚妮;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预后分析及淋巴管和血管生成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史景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奇;消化道出血是导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2 朱文祥;CD34或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病理、免疫组化特点[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李朋;17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4 丁炯燕;双靶向ACK1与KIT抑制胃肠道间质瘤增殖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

5 李键;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华大学;2018年

6 王江;与ICC起搏活性相关的离子通道及受体在人类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7 公红磊;1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D];青岛大学;2014年

8 韩振宇;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突变及靶向治疗疗效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

9 许艺玮;胃肠道间质瘤不同复发危险度分级标准与术后生存期关联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10 张天瑾;94例不同侵袭危险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D];兰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3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03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5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