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两个孟德尔遗传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6:56
【摘要】:目前,精准医疗在我国迅速发展,而挖掘疾病的致病基因,探索基因的功能,了解其致病机理,是迈向精准医疗需要经历的过程。遗传家系资源为探索致病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支持。过去对孟德尔遗传疾病的分析是采用全基因组家系连锁分析进行精细定位、候选基因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然而由于受谱系资料完整度、疾病外显率、延迟显性以及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影响,往往找不到目标区域、定位区域错误或不精确。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加速了致病基因的发现。本项研究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鉴定了两个孟德尔遗传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及突变,并对基因及其突变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测序技术与临床检查相辅相成,对探究基因——表型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致病分子机制,为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启示。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对一个具有早发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心脏传导系统障碍(cardiac conduction disorder,CCD)、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和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三代家族进行两次随访,发现该家系患者猝死率高(60%),患者猝死时年龄低,最低年龄30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疾病进程存在临床异质性。对家系成员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进行致病基因和突变的鉴定。确定了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LMNA)基因(NM_170707.3/NM_005572.3)中的新型移码突变LMNA(c.1433dupT,p.Leu478Phefs*74)是引起该家系患者心脏疾病的致病突变。LMNA基因移码突变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氨基酸预测分析,认为该移码突变可能引起lamin A/C产生截短蛋白,引起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的破坏。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HEK/Na_v1.5细胞中过表达LMNA(c.1433dupT)突变质粒发现与野生型lamin A相比LMNA(c.1433dupT)表达的截短蛋白可引起钠电流密度显著降低,而恢复、激活、失活曲线均没有变化。首次发现其机制是引起细胞膜上Na_v1.5离子通道数量显著减少,对全细胞中Na_v1.5离子通道数量没有影响。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显示LMNA截短蛋白定位发生变化,呈小点状聚集在细胞核内部且细胞核形态受影响呈挤压状,核周围皱缩。本研究鉴定了一例LMNA新型移码突变,引起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SSS、CCD、DCM以及SCD。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该LMNA移码突变产生的截短蛋白p.Leu478Phefs*74具有负显性效应,包括影响钠电流密度、细胞膜上Na_v1.5离子通道数量、影响lamin A/C自身的组装分布以及细胞核结构稳定性。这些负显性效应和单倍剂量不足可能共同引起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这对于理解LMNA基因的临床异质性、引起多种心律失常和猝死提供了解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对一个11人的Amish家族进行分析,发现3个兄妹在新生儿期患有严重的眼睛疾病,症状表现为畏光、眼球震颤和视网膜营养不良,并且疾病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采用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寻找该家系的致病突变。首先,在基因组上每隔10 cM选择1个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对406个SSR标记进行了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在2q11区域发现了一个显著相关的多态标记D2S2216,2点LOD值为1.95,多点LOD值为3.76(达到显著连锁水平)。通过单体型分析发现,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的区域位于2p14-2q14之间。之后,对家系中3个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分析,发现细胞周期蛋白和CBS结构域二价金属阳离子运输调节因子4基因(cyclin and CBS domain divalent metal cation transport mediator 4,CNNM4),存在一例纯和无义突变(c.1813CT,p.R605X),并且该基因也位于2p14-2q14区域。由于CNNM4基因突变在此之前报道导致Jalili综合征,而在最初的家系收集和临床诊断检查时并没有注意到牙齿病变的症状,当鉴定出Jalili综合征致病基因CNNM4突变之后,对家系成员进行了回访,发现患者均具有牙齿畸形的症状,符合Jalili综合征的临床表型。该CNNM4(p.R605X)突变是在Amish人群中首次报道的具有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的突变。Jalili综合征的致病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发现CNNM4和IQCB1相互作用,而IQCB1突变后会导致先天性黑朦(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截短的CNNM4蛋白(p.R605X)显著地增强了和IQCB1的相互作用,并增加了细胞凋亡。推测CNNM4(p.R605X)引起Jalili综合征可能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之一或者共同作用: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影响IQCB1的功能以及引起细胞凋亡。本研究首次将Jalili综合征致病基因CNNM4和LCA致病基因IQCB1在功能水平联系起来,这对于解析Jalili综合征视网膜病变的分子致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96
【图文】:

流程图,平台基,测序,流程


图1. SOLiD 测序平台基本流程(https://www.thermofisher.com/order/catalog/product/)Figure 1. SOLiD sequence platform and process flowcha ( https://www.thermofisher.com/order/catalog/product/)双碱基编码原理如图 2b 所示。进行连接测序反应时,结合在芯片玻璃表面 1 μm的磁珠提供足够的信号,由连接酶介导退火反应,引物与片段的接头序列连接。每一轮反应,DNA 连接酶连接特异的荧光标记的 8mer,每一个连接步骤后被荧光检测,接着再生去除 8mer 上的碱基(包括荧光基团)同时准备延伸反应,进行下一轮连接反应。每个碱基通过两个独立的探针匹配两次,被测序两次,通过连接在 8mer 上的荧光基团可识别两碱基组合,所以将各个读长和已知的高质量参考序列比对,可筛选出序列。测序错误的情况是两个独立探针在同一个位置碱基均读取错误并且读出错误的碱基也一致的组合概率,因此保障了测序的准确性[8]。

测序反应,编码原理,心脏传导系统


图2. SOLiD 测序仪连接测序反应及双碱基编码原理[8]Figure 2. The ligase-mediated sequencing approach and principles of two-base encoding of theSOLiD sequencer[8]1.3 钠离子通道与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系统控制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至全身。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sino-atrial node,SAN)、结间束、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AV)、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His-Purkinje)系统。SAN 于 1907 年发现,其中含有特化的 P细胞,生理条件下是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率,引起动作电位,使兴奋在心脏中传导[12]。AV 中含有慢传导细胞,在心房和心室收缩之间产生延迟。His-Purkinje 中可进行快速传导保障心室细胞同步收缩。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这 3 个特点,这是由细胞膜电位特征决定的[13]。心肌细胞的钠离子、钙离子、钾离子对于心肌细胞膜电位重要,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需要各种离子通道的有序配合,通道顺序开放并保持动态平衡是心脏正常

示意图,离子通道,心脏,钠离子通道


[14]。图3. 心脏离子通道在心肌动作电位(AP)中的作用示意图[13]Figure 3. 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ardiac action potential (AP)[13]自 1995 年,Wang 等首次将离子通道基因 SCN5A 突变和家族性遗传性心律失常——长 QT 综合征(LQT syndrome 3,LQT3)关联起来[15],开启了离子通道相关基因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研究的大门。随后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对有原发性心室纤维颤动(IVF)病史的家系成员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发现 SCN5A 基因变异的错义突变和移码突变,影响钠离子通道的激活和失活[16]。SCN5A 基因编码心脏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α 亚基 Nav1.5,定位于 3p21。SCN5A基因全长 80 kb,包含 28 个外显子。除 LQT3、IVF 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effrey M.Perkel;高大海;姜天海;;外显子组测序:让解读“生命密码”更容易[J];科学新闻;2014年04期

2 ;科技名刊精选[J];科学中国人;2017年07期

3 陈怡然;吴小华;;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4 姜海鸥;全庆丽;胡祥上;王义旺;;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及其在遗传性耳聋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年01期

5 马秋月;戴晓港;李淑娴;;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6 刘发娣;洪葵;;全基因组与外显子组测序的应用评估[J];临床检验杂志;2016年05期

7 马丁艾遥;马丁艾路;王慧君;周文浩;;全外显子组测序:儿童疾病诊断新思路[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年01期

8 林正伟;赵晓航;;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2012年01期

9 唐永莉;张瑞涛;;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年02期

10 蒋涛;杨蕾;蒋慧;田埂;张秀清;;一种结合单张芯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外显子组的方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琳;周文浩;;基于快速和常规全外显子组分析技术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程序比较[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2 高雅;;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的遗传病基因检测[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3 刘佳璐;王春燕;龚一女;李国民;宋晓翔;方晓燕;吴冰冰;沈茜;徐虹;;37例原发型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4 张淑杰;王锦;覃海松;付春云;罗仕玉;易赏;谢波波;范歆;罗静思;陈少科;;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诊断Floating-Harbor syndrome一例[A];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5 李铁军;;基于外显子组测序的舌鳞状细胞癌相关基因筛选及功能鉴定[A];2018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6 赵静;王俊学;窦丽敏;陈瑞;李丽婷;王建设;;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诊断一例晚发型HSD3B7缺陷病[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王靖;曹云霞;;苗勒氏管发育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及CASKIN2基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8 丁红珂;刘倩;张彦;曾玉坤;刘玲;尹爱华;;一例胎儿Joubert综合征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诊断新突变报道[A];第十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杨琳;周文浩;;基于620例全外显子组数据的阿司匹林药物基因组学分析[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10 边显丽;林鹏飞;李江夏;高菲;龚雅琴;焉传祝;刘奇迹;;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NEFH突变导致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远达;我科学家揭开白猴白化之迷[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本报记者 张梦然;生命密码,想懂你多一点[N];科技日报;2016年

3 通讯员 王静思 记者 刘传书;中国基因组学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传书;中外科学家发现主流疾病研究方法缺陷[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悦;基因检测“进化史”:从千年到一天[N];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

6 记者 易运文;“运动失调”致病基因找到[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思思;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两个孟德尔遗传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潘文婷;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甲状腺癌全新抑癌lncRNA GAS8-AS1及其抑癌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杨彬;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的临床及遗传学病因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4 姜婵媛;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我国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易感基因及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修复方案分析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5 陈少博;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灶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吴南;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致病基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7 虞军;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颅内动脉瘤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付蕾;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早发及家族性结直肠癌候选易感基因及突变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9 宫轲楠;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早发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5年

10 高丽丽;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寻找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潜在的“二次打击”发病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倩倩;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无先兆型偏头痛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8年

2 冯玉阳;胃肠道间质瘤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及其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的构建[D];江南大学;2017年

3 段佳悦;通过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2个MEN1基因突变可导致散发性胰岛素细胞瘤[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4 齐艺强;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损伤易感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临床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5 夏尊敬;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用于42例健康个体检测的相关医学发现的研究和F8基因内含子突变c.6430-3C>G导致血友病甲[D];浙江大学;2018年

6 丛雯雯;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候选致病基因[D];青岛大学;2018年

7 李凯;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筛选痛风相关基因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8 朱翔;利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探寻5q31-33区中儿童支气管哮喘易感基因[D];皖南医学院;2017年

9 闫瑾;全外显子组数据分析研究及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相关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严汝帆;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寻找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易感基因[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5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05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