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线粒体基因和多核基因的臭蛙属系统发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20:18
   臭蛙属(Odorrana)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是一类生活在山涧溪流中的两栖动物,全球已知58种,中国有36种,分布范围遍及中国秦岭以南、琉球群岛、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地区,为亚洲特有。臭蛙属是蛙科动物中从真蛙类向水蛙类进化的重要过渡类群,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及起源和扩散历史一直是两栖类系统发育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前期研究依据的物种数量有限、分子标记较少,臭蛙属在蛙科中的分类地位、属内物种组成、种组划分及系统发育关系存在广泛争议。本研究通过广泛野外考察和数据收集,获得臭蛙属86%样本,基于线粒体12S、16S r RNA基因和16个核基因及16 053 bp大数据,运用贝叶斯法(BI法)、最大似然法(ML法)、松散分子钟模型、RASP软件S-DIVA和BBM模型,重建臭蛙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臭蛙属地理分布格局、揭示其起源、分化、扩散机制。结果:(1)臭蛙属为高支持率的单系群,分为8个支系(即A-H支系)。(2)荔浦臭蛙最早从臭蛙属中分化,为A支系。(3)沙巴臭蛙和越北臭蛙聚为一支,为B支系。(4)构成C支系的13个臭蛙属物种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龙胜臭蛙、宜章臭蛙和安龙臭蛙聚成的C1支和云南臭蛙种组构成的C2支,前者在臭蛙属中的地位不稳定,基于核基因序列C1支与广义花臭蛙种组形成姊妹群关系。(5)来自琉球群岛的石川臭蛙镶嵌在臭蛙属内,形成独立的一支D,但在臭蛙属内的位置未很好解决。(6)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巫山一线和东南丘陵的广义花臭蛙种组与海南臭蛙、滇南臭蛙、封开臭蛙等构成高支持率的支系E,支系内物种间的关系尚未解决。(7)圆斑臭蛙、墨脱臭蛙镶嵌在广义大绿臭蛙复合体内,形成高支持率的F支系;大绿臭蛙复合体广布于横断山区、秦岭-大巴山、东南丘陵及中南半岛。(8)凹耳臭蛙与竹叶臭蛙种组聚为一支,构成高支持率的东南丘陵支系(G支系)。(9)除了石川臭蛙,分布于琉球群岛的臭蛙与台湾的台岛臭蛙和棕背臭蛙形成高支持率的岛屿物种支系(H支系)。(10)臭蛙属起源于约21.62 Ma B.P.(中新世早期),从19.25~8.69 Ma B.P.(中新世中期和后期)发生了快速分化,A支到H支依次形成。(11)各支系内部物种的分化事件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更新世以后(2.6 Ma),占本研究50个臭蛙物种的60%;物种分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10个)、其次在东南丘陵(9个),台湾和琉球群岛的7个臭蛙中的5个物种在2.6~1.6 Ma B.P.分化。结论:(1)臭蛙属分为8个支系。(2)臭蛙属起源于新近纪中新世早期,自中新世中期至后期8个支系依次分化,在更新世臭蛙属物种经历了一个快速成种和分化时期。(3)云贵高原是臭蛙属的起源中心,受青藏高原持续隆升的影响,向东南丘陵、台湾和琉球群岛扩散;横断山的形成,为臭蛙向北扩散至喜马拉雅南缘、秦岭-大巴山-巫山一线,向南扩散至中南半岛建立了通道。(4)青藏高原隆起、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波动及冰期避难所的形成,导致更新世臭蛙属物种快速分化。
【学位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Q953
【部分图文】:

子数据,系统关系,形态学,同物异名


图 1-1 依据形态学和分子数据建立的臭蛙属系统关系[47]Fig 1-1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genus Odorrana as obtained from morphologicand molecular sequence data[47]Boulenger(1899)将采自海南五指山的标本命名为 Rana graminea,但 Smith(193为 R. graminea 是 R. livida 的同物异名。Ahl(1925)命名了蛙属新种 R. sinica,但

采样点,物种,信息


图 2-1 本研究臭蛙属物种采样点信息(采样点编号对应表 2-1)Fig 2-1 The sampling sites of Odorrana species in this study (The sites numbers correspond to the tabl2-1)

序列,系统发育树,物种,序列


基于线粒体基因和多核基因的臭蛙属系统发育研究图2-2 基于12S rRNA+16S rRNA序列构建臭蛙属物种系统发育树节点数字为贝叶斯后验概率(Bayesian posterior probability,PP)/最大似然法自展值(bootstrap support for ML,BP);“*”表示PP < 0.95,“**”表示BP < 70Fig. 2-2 Phylogenetic tree derived from BI and ML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12S rRNA+16S rRNA DNAsequencesNumbers at nodes are the Bayesian posterior probability (PP) / bootstrap support (BP) as shown; “*” indicated PP < 0.95,“**” indicated BP < 7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Yunming MO;Weicai CHEN;Huaying WU;Wei ZHANG;Shichu ZHOU;;A New Species of Odorrana Inhabiting Complete Darkness in a Karst Cave in Guangxi, China[J];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2015年01期

2 陈晓虹;周开亚;郑光美;;中国臭蛙类一新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陈晓虹;周开亚;郑光美;;中国臭蛙属一新种[J];动物分类学报;2010年01期

4 Kristin S.LAMM;Benjamin D.REDELINGS;;Reconstructing ancestral ranges in historical biogeography:propertie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09年05期

5 刘奎;陈卫;;核基因在两栖爬行动物分子系统学中的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09年03期

6 李丕鹏;陆宇燕;饶定齐;;西藏湍流蛙类一新种(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8年03期

7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of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and phylogeny of crocodile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年19期

8 叶昌媛,费梁;我国臭蛙属(两栖纲:蛙科)的系统发育[J];动物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翟晓飞;基于线粒体基因的中国大绿臭蛙复合体遗传分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9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39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