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等7种抗疟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及其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1.将分离自中缅边境经镜检与PCR确认的间日疟患者的血样进行短期体外培养,采用微量法检测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磷酸咯萘啶、磷酸哌喹、双氢青蒿素、奎宁、青蒿琥酯和甲氟奎的药物敏感性,以药物IC50值(nM)来表示。2.提取间日疟原虫的DNA,应用PCR技术对其分别扩增Pvmdrl,Pvcrt-o,Pvdhfr和Pvdhps四种基因。测序之后,与标准株Salvador I进行序列比对,得到其基因突变情况;应用Real-Time PCR方法对Pvmdrl基因进行拷贝数扩增,与Pvaldolese基因比较,得到其拷贝数情况。3.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与基因突变结果结合分析,研究二者是否有相关性;分析Pvmdrl拷贝数是否与药物敏感性相关。【结果】1.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对58株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进行体外培养,成功培养至裂殖体阶段共26株,其氯喹、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甲氟奎、磷酸咯萘啶、磷酸哌喹、奎宁的IC50值(nM)的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分别为65.52、9.65、7.42、33.15、76.73、34.13、41.57;几何均数的95%置信区间(95%CIof geo.Mean)分别为41.76~102.8、6.07~15.34、4.68~11.8、23.46~46.85、47.63~123.6、19.66~59.28、28.53~60.59;中位数(Median)分别为81.37、9.78、7.52、35.88、45.85、28.51、60.90。其中,氯喹不敏感株有3株,比例为11.54%。2.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2.1 Pvmdrl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mdrl基因全序列4606bp。本研究中S513R、T529、G698S、M908L、T958M、K997R、F1076L、S1358、K1393N共9个位点均发现突变,突变率分别为11.45%、89.16%、98.8%、100%、100%、0.6%、76.51%、17.47%、19.28%,而Y976F、L1022、F1233、E1396位点均未发现突变。与氯喹敏感性相关的Y976F、F1076L位点突变率分别为0、76.51%,两个突变位点均是野生株的数目为39株(23.49%)。2.2 Pvcrt-o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crt-o基因1702bp片段,本研究中所有样本均在P297位点发生了同义突变,未发现其他突变位点。2.3Pvdhps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dhps基因767 bp片段。本研究中S382A/C、A383G、 K512M、 A553G共4个位点均发生了突变,其中A383G、A553G位点突变较常见,突变率分别为64.45%、33.12%。常见的单倍型为SGKAV (37.35%)和SGKGV(23.49%),以及野生株SAKAV(29.52%)。四突变AGMGV、双突变SAMGV和单突变SAKGV的突变率分别为3.61%、0.60%、5.42%。2.4 Pvdhfr基因:将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培养与未培养虫株共166株的DNA进行扩增,得到Pvdhfr基因632 bp片段。本研究中F57L/I、S58R、T61M、S117N/T4个位点均发生了突变,其中S58R、T61M、S117N/T位点突变最常见,突变率分别为50%、38.55%、36.75%。常见的单倍型为野生株IPFSTSI (50%)和IPLRMTI (34.94%)。双突变IPFRTT、IPFRTNI和三突变IPLRMSI的突变率分别为1.81%、9.64%、3.61%。2.5 Pvmdrl基因拷贝数:将26株体外培养成功的间日疟原虫DNA进行Pvmdrl基因拷贝数扩增,结果显示26株均为单拷贝。3.体外测定结果与分子测定结果的相关性:氯喹IC50值、氯喹敏感株与不敏感株数分别与Pvmdrl基因突变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存在氯喹敏感性降低的现象。2.中缅边境氯喹ICso值与Pvmdrl基因突变结果之间无相关性;氯喹敏感株与不敏感株数与Pvmdrl基因突变结果之间无相关性。3.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Pvmdrl基因未出现拷贝数增加现象。4.中缅边境Pvcrt-o基因除P297位点发现同义突变以外,未发现有其他突变位点。5.中缅边境Pvdhps和Pvdhfr基因单倍型与中国中部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学位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R531.3
【部分图文】: ??_图1?2010年世界间日拒疾的空间分布??氯唾(chloroquine/CQ)自1946年W来一直被用做间日炬疾流行地区的一线??治疗药物,也用来预防间日炬疾在拒疾低风险地区的传播。然而,在炬疾流行国??家,治疗间日拒时对氯哇大规模的持续长期使用引发了氯睡抗药性的出现,导致??
■乂--.一'―、??I.??图2中铜边境中国柜疾感染区域??目前检测药物敏感性手段主要分为体内检测、体外检测、动物模型体内检分子标志物检测。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及分子标志物检测是目前拒原虫敏性检测最常用的手段。体外药物敏感性的检测原来主要应用于恶性拒原虫,间
图3中铜边境间日炬原虫采样地??2实验仪器、试剂来源及配制??2.1主要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聿光;;不同株间日疟原虫在两种按蚊体内的发育[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寄生虫病分册);1977年05期
2 ;间日疟原虫在熊猴体内的繁殖[J];广东卫生防疫资料;1979年01期
3 杨柏林;;关于间日疟原虫种株问题的探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0年06期
4 沈继桢;鲁乐詠;王宽;;安徽省首次发现特异形态间日疟原虫感染1例[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5 杜继昭,余穆文,朱朝君,王其南,梅芹;一种形态特异的间日疟原虫感染[J];重庆医药;1985年06期
6 卢天明,程宗麟,王文军;间日疟原虫多核与复居时期性一例观察[J];重庆医药;1985年06期
7 俞渊,叶奕英,彭小妹,赵忻;两型微小按蚊对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比较[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7年01期
8 许政拱;叶奕英;;间日疟原虫不同地理株对中华按蚊感染性的初步探讨[J];广西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9 郭传坤;抗氯喹间日疟原虫的病例报告[J];广西预防医学;1997年06期
10 罗树红,舒衡平,付冉定,刘多;间日疟原虫感染血的保存和运送[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陶志勇;间日疟原虫特异性抗原的筛选[D];苏州大学;2011年
2 方强;间日疟原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与PvGDH的克隆表达、表位鉴定及单抗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万磊;我国间日疟原虫SSUrDNA特定片段体外扩增、序列变异分析及检测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月;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及基因多态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胡明洁;江淮地区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郭鑫;中国不同地区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及其在溯源检测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李江艳;中缅边境间日疟原虫氯喹敏感性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4年
5 李文娟;云南微小按蚊饲养及对间日疟原虫人工感染的初步观察[D];大理学院;2010年
6 孙莉;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表达、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7 陆凤;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微量检测技术的研究[D];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06年
8 朱韩武;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研究[D];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10年
9 DZAKAH,EMMANUEL ENOCH;间日疟原虫醛缩酶的抗原和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疟疾快速诊断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军伟;西藏林芝地区间日疟原虫遗传多态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本文编号:
2840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4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