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出芽短梗霉转录组分析及产普鲁兰糖相关基因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3 17:21
   出芽短梗霉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多形性腐生真菌,它们的生长周期中包括酵母状细胞、芽孢子、膨大细胞、菌丝状细胞和厚垣孢子等多种形态。在不同的生长形态下,出芽短梗霉可以合成代谢出不同的代谢产物。普鲁兰糖是出芽短梗霉合成的细胞外线性多糖。普鲁兰糖具有极佳的成膜性、成纤维性、阻氧性、可塑性、粘结性及易自然降解等独特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无毒无害,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因此它在生物医药,食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普鲁兰糖的生物合成过程至今还没有完全清楚。为研究不同形态下出芽短梗霉的特性,以及普鲁兰糖的生物合成机理。本试验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不同形态的出芽短梗霉细胞。并且对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糖有显著差异的出芽短梗霉细胞进行转录组从头组装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发掘普鲁兰糖的合成相关基因。本试验得到了下列结论。(1)在60%的percoll细胞分离液中,成功分离出芽短梗霉的酵母状细胞和膨大细胞。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膨大细胞内有明显的糖分积累。(2)通过Illumina Hi Seq 2000转录组从头测序,我们得到了25,134,395对双末端测序读数。其中,有23843614对过滤后的读数,它们的GC含量为53.29%。我们通过序列组装得到了13,705个unigenes,总共长度为19,965,178bp。这些unigenes的长度范围从201到15116 bp,平均长度为1457 bp,N50为2221 bp。其中54.38%的unigenes长度大于500 bp。(3)通过对YPD(产糖)和YND(不产糖)两种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出芽短梗霉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有5649个基因具有显著差异表达,其中有2618个基因在YPD中高表达,有3031个基因在YND中高表达。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KEGG注释,发现它们被注释到了137个代谢通路中,其中关于普鲁兰糖合成的候选基因有15个。在没有基因组信息的情况下,转录组从头测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因信息来了解出芽短梗霉的整个基因组序列。它为我们发现新的基因,分子标记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我们今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参考。
【学位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Q933
【部分图文】:

化学结构,出芽短梗霉,麦芽三糖,细胞分化


1988)。胞形态转变过程复杂,影响条件众多。对出芽短梗霉细胞分化的研现象观察。我们很难通过分子手段来研究出芽短梗霉细胞的分化特机制,我们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出芽短梗霉培养快速,各个是研究细胞分化机理潜在的生物学模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糖研究概述糖是由酵母状真菌合成的重要的微生物胞外多糖。它是一种水溶性基马来酰亚胺和二甲基亚砜,普鲁兰糖不溶于有机溶剂(Leathers,要由麦芽三糖单元通过 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麦芽三糖之间生1-4)糖苷键连接而成(图 1-2)。普鲁兰糖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种工业,包括食品,农业,纺织品,化妆品和药品。受发酵条件的子量一般在 4×104到 6×105Da 之间(Lee and Yoo,1993)。平均分普鲁兰糖的的生物活性至关重要,这包括化学释放能力和免疫调节活。

出芽短梗霉,异麦芽糖,葡萄糖残基,前体物质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物合成或者参与合成普鲁兰糖的前体物质。只是,我们还由研究表明,在含有麦芽糖培养条件下通过糖基的转移反和异麦芽糖(Hayashi et al,1994)。88)指出出芽短梗霉并不是直接转移葡糖糖基团到普鲁兰糖累普鲁兰糖合成的前体物质,然后当细胞需要合成普鲁兰鲁兰糖。后来有研究发现,普鲁兰糖的生物合成与细胞内imon et al,1998)。这一结果证实了 LeDuy 的猜想。an 研究发现,当普鲁兰糖被合成时出芽短梗霉细胞中的 U因为 UDPG 的大量消耗。同时细胞中的 α-磷酸变位酶,酶的活性都很高。根据自身的研究结果,以及结合前人的的可能合成路径。首先,UDPG 介导的葡萄糖残基附着在。然后 UDPG 继续转移葡萄糖残基到磷脂分子上形成脂质,异麦芽糖与脂质相连的葡萄糖基反应形成潘糖残基。最接到普鲁兰糖链上。推测的普鲁兰糖合成路径可见图 1-3

效果图,出芽短梗霉,细胞分离,效果


图 2-1 不同浓度下两种形态出芽短梗霉细胞分离效果g.2-1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two forms of aureobasidous cell isolation e芽短梗霉细胞的电镜研究材料样品来自 YPD 培养基培养三天经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得到的酵母步骤取材:收集的不同形态的细胞于 1.5ml 的 ep 管中。固定:磷酸缓冲液配置的 2.5%戊二醛固定 2 小时或更长时间。 0.1M 磷酸漂洗液漂洗三次每次 15min。 1%的锇酸进行固定 2-3 个小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方刚;刘良;黄代新;杨庆恩;李小廷;尹慧;翟仙敦;;不同条件下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组织细胞浮游生物的比较[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2 温星桥;李小娟;张勇;周祥福;蔡育彬;高新;;应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人前列腺上皮细胞[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周文化,钟秋平;出芽短梗霉菌的微生物发酵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4年S1期

4 崔堂兵,郭勇,郑穗平;出芽短梗霉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853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53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5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