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水稻GS9基因与其它粒形基因遗传互作及育种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7:14
   粒形对水稻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决定作用,同时粒形还会影响稻米品质尤其是研磨与外观品质。本研究将粒形基因GS9与其它粒形基因GS3、GW5、GW7在同一遗传背景下进行两两聚合,研究GS9与其他粒形基因的聚合效应。同时在多个水稻高产品种中导入gs9等位基因,以探究gs9基因改良现有水稻品种粒形的育种价值。基于前期构建的日本晴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gs9)、NIL(gs3)、NIL(GW5)、ML(GW7),本研究中将NIL(gs9)分别与NIL(gs3)、NIL((W5)、NIL(GW7)进行杂交,构建聚合系NIL(gs9/gs3)、NIL(gs9/GW5)、NIL(gs9/GW7),借助于此对粒形基因聚合效应进行分析。gs9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得细长,gs3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长,GW5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窄,GW7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细长。当把这些基因两两聚合后,获得的NIL(gs9/gs3)、NIL(gs9/GW5)、NIL(gs9/GW7)的籽粒表型分析显示,两个基因聚合效应比单个基因效应更加明显。并且进一步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gs9与gs3的聚合效应进行验证。将NIL(gs9)中的GS3基因敲除,创建突变体Cas9-NIL(gs9/gs3),发现其粒形表现出类似NIL(gs9/gs3)的效应。在转录水平上,GS3、GW5、GW7基因的变异并不影响GS9基因的表达量,同时GS9基因的变异也不影响GS3和GW7基因的表达量。因此GS9调控粒形形成的通路可能独立于GS3、GW5、GW7基因。在众多水稻种质资源中挖掘GS9的等位变异形式,发现野生型GS9基因具有5种等位类型,自然品种中还未发现有功能缺失gs9等位基因的存在。而籼粳亚种间普遍存在的H1和H5等位类型可能具有相同的调控粒形的效应,只有功能缺失gs9等位基因才有改良粒形的效应。将gs9等位基因导入高产品种中,以评价gs9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含有gs9基因的植株粒形变的更加细长。因此,粒形基因gs9可以改良高产品种的外观品质。上述研究结果为gs9在育种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1
【部分图文】:

示意图,基因变异,形式,示意图


??保守的结构域,从而形成了大粒的表型(图3.1b)。日本晴与9311亲本的GF5基因序列差??异表现为,日本晴中缺失该基因(图3.1c)。与日本晴相比,9311中的GJT7是两段重复序列??的串联,导致GW7的表达量升高,从而形成细长籽粒(图3.1d)。??a?b??H?隱?|?……墨.—I?1??GS9/gs9(loDel?7kb)?GS3(C)/gs3{A)??c?d??|?—?—??1212-bp?delftl〇??關2?GI7'S1??Q^jp)?Gff7Jfip/Cjir7931,(Repcat?fragment)??图3.1基因变异形式示意图??Figure?3.1?Genetic?variation?schematic?diagram??注:A为G双基因结构(G^P—日本晴,识9—N138),B为GS3基因结构(GX?—日本晴,—??9311),C为G奶基因结构(null—日本晴,GPK5—9311),D为GW7基因结构(G研7卿一日本晴,??除特殊说明外,本文他处GF7均指G灰7W;/)??本实验室己构建完成以日本晴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g^)、NILfe^)、NIL(GfF5)、??NIL(Gff7),分别含有等位基因识9、识_3、GF7。利用已测序品种曰本晴和9311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而开发的分子标记

基因型鉴定,近等基因系


??保守的结构域,从而形成了大粒的表型(图3.1b)。日本晴与9311亲本的GF5基因序列差??异表现为,日本晴中缺失该基因(图3.1c)。与日本晴相比,9311中的GJT7是两段重复序列??的串联,导致GW7的表达量升高,从而形成细长籽粒(图3.1d)。??a?b??H?隱?|?……墨.—I?1??GS9/gs9(loDel?7kb)?GS3(C)/gs3{A)??c?d??|?—?—??1212-bp?delftl〇??關2?GI7'S1??Q^jp)?Gff7Jfip/Cjir7931,(Repcat?fragment)??图3.1基因变异形式示意图??Figure?3.1?Genetic?variation?schematic?diagram??注:A为G双基因结构(G^P—日本晴,识9—N138),B为GS3基因结构(GX?—日本晴,—??9311),C为G奶基因结构(null—日本晴,GPK5—9311),D为GW7基因结构(G研7卿一日本晴,??除特殊说明外,本文他处GF7均指G灰7W;/)??本实验室己构建完成以日本晴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g^)、NILfe^)、NIL(GfF5)、??NIL(Gff7),分别含有等位基因识9、识_3、GF7。利用已测序品种曰本晴和9311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而开发的分子标记

株高,粒形,分蘖数,等基因系


将近等基因系NIL(gs9)与NIL(gd)杂交,构建粒形基因聚合系NIL(g^9/gd),分别利用??G仍和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表2.1),鉴定聚合系基因型,结果表明NIL(g^/p3)含有??妙、gd等位基因(图3.3)。??^?S''?0^??拿旁i??署i愛??,舊卿??㈨一喊為』輪d??图3.3NIL(gs9/gs3)聚合系基因型的鉴定??Figure?3.3?Identification?of?NIL(gs9/gs3)?genotype??与日本晴相比,聚合系NILfed/^^)的株高略低于日本晴,分蘖数与穗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剑叶长显著低于日本晴,剑叶宽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表3.2),株高和剑叶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识3等位基因的效应造成的(表3.1)。因此NILfeM/gW)植株表型与日本晴基本一??致(图3.4),可用于粒形基因聚合效应的分析。??表3.2聚合系的田间主要农艺性状比较??Table3.2?Comparison?of?the?agronomic?traits??农艺性状?日本晴?NIL(gW/gH)?NIL(gy9/G[f5)?NIL(ffl9/G^7)??株高(cm)?95.84±0.19?92.33±0.5**?92.73±0.64**?92_27±0.76**??分蘖数?10.37±0.72?9.87士0.59?9.03±0.67?9.77±0.86??主穗长(cm)?21.49±0.75?20.02±1.29?20.81±0.88?20.37±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美国麦克新型颗粒粒形分析仪面世[J];中国粉体工业;2009年03期

2 崔振会;许有温;陈进忠;杜文山;张学红;;冬小麦不同粒形亲本间杂交与后代千粒重的关系[J];北京农业科学;1987年05期

3 顾文祥,季瑞溶,谈慕真,赵则胜;加强联合汇集优势开拓前进——罐装青豆种子的复壮工作的进展和体会[J];食品工业;1989年02期

4 周惠明;;日本碾米工业的概况[J];粮食与饲料工业;1989年05期

5 陈怡,谷秀芝,黄承运,栾晓燕,杜维广,张桂茹,满为群;大豆粒形指数遗传的初步分析[J];大豆科学;1992年01期

6 赵旭锋;贾建军;王欣凯;蔡廷禄;杨阳;时连强;夏小明;;新型动态激光粒度粒形仪分析结果的对比与评价[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年06期

7 杨联松,白一松,许传万,胡兴明,王伍梅,佘德红,陈桂芝;水稻粒形类型及其遗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8 马岗,徐兆飞,张哲夫,安林利,行翠平;小麦粒形与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7年05期

9 权龙哲;祝荣欣;马小愚;;基于傅里叶描述的小麦籽粒三维粒形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万鹏;孙钟雷;宗力;;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玉米粒形检测方法[J];中国粮油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跃星;水稻粒形基因GL7的克隆、功能研究及育种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茆海亮;水稻粒形基因GS3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楼珏;稻米品质的分子遗传剖析及辐射诱变群体中水稻粒形突变体的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翁建峰;水稻粒宽和粒重QTL GW5的精细定位及其功能初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张晓军;水稻粒长基因qGL3的定位克隆、功能分析及育种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牛远;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粒形性状的关联分析、精细定位和驯化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晨;水稻GS9基因与其它粒形基因遗传互作及育种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2 刘嘉栋;石灰岩机制砂粒形特性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3 薛炮;水稻粒形QTLqGS7.1的定位与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4 陈思嘉;机制砂粒径粒形检测系统开发及实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5 高志强;水稻遗传图谱构建及粒形和粒重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叶乃忠;水稻粒形基因GS2.2的精细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孙苹;水稻粒形、粒重和柱头外露QTL定位及效应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8 李龙;水稻籽粒腹切的QTL分析和一个粒形基因的精细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陆燕;小麦粒形突变体基因的遗传分析及作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陈国威;水稻粒形、粒重和垩白率QTL定位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0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60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6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