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水稻分蘖抑制突变体ts1和ts2分蘖特性、碳氮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9 12:59
   分蘖是影响水稻成穗数进而影响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该性状受外部环境以及植株内部的生理生化、激素、基因等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研究水稻分蘖数的遗传变异,进一步挖掘影响水稻分蘖的遗传因子,并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理,继而对水稻分蘖与成穗进行分子改良将是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重要方向。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通过EMS诱变得到的分蘖能力受到显著抑制的2个突变体ts1和ts2,在大田条件下观察其分蘖特性,并对水稻碳氮代谢关键酶活以及分蘖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分蘖抑制突变体ts1和ts2均表现出分蘖抑制的表型,有所不同的是,突变体ts1分蘖抑制的表型贯穿了全生育期,并且在整个生育期内表现出生长受阻的形态;而突变体ts2分蘖能力只在营养生长早期受到明显抑制,在生长后期得到释放。2、对突变体ts1与ts2分蘖芽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突变体ts1与ts2各叶位分蘖芽均具有正常的组织结构,可以看到芽原基和幼叶的存在,说明其具备分化成正常分蘖的潜能,突变体ts1和ts2分蘖抑制的表型并非由分蘖芽异常形成所致。3、突变体ts1中可溶性糖、可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在苗期显著低于野生型LY95,说明突变体ts1碳氮代谢强度明显弱于野生型,导致ts1植株生长受阻并且对腋芽的营养供给也不充足,由此引起分蘖抑制的表型。4、突变体ts2在营养生长早期氮同化效率降低,积累了过量的氮素引发氮胁迫,为了应对氮胁迫,突变体ts2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升高;同时,突变体ts2中碳代谢产物和相关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这说明碳氮代谢速率下降是突变体ts2在营养生长早期分蘖抑制的重要原因。在营养生长后期,突变体ts2氮代谢能力恢复正常,植株不再处于氮胁迫,游离氨酸含量也恢复正常,氮同化产物急剧积累;同时,突变体ts2中碳代谢产物及相关酶活性也恢复至与野生型相同的水平。促使突变体ts2分蘖能力在营养生长后期得到释放。5、突变体ts1营养生长前期在生长素、独脚金内酯以及分蘖通路等多条控蘖通路的作用下,表现出分蘖抑制的表型。在营养生长后期,突变体ts1中早期对ts1分蘖起抑制作用的多条控蘖通路在营养生长后期被极大的削弱了,但由于突变体ts1的生长状况在生育期内持续受到抑制,对腋芽的营养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其生长需要,导致突变体ts1的分蘖潜能弱于野生型,即仍表现出分蘖抑制的表型。6、营养生长前期突变体ts2中过量积累的氮素及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共同诱导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Cga1的表达,Cga1基因表达上调后导致植株出现叶色浓绿,分蘖抑制,且呈半矮秆的表型。同时,突变体ts2中独脚金内酯通路内的基因表达也极显著上调,这些因素共同引起了突变体ts2在营养生长早期分蘖抑制的表型。营养生长后期,突变体ts2体内氮素水平恢复正常,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及Cga1基因的表达也不再被诱导;同时,突变体ts2中包括生长素通路,独脚金内酯通路,分蘖通路在内的多条通路共同作用促使突变体ts2在营养生长后期发生分蘖。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1
【部分图文】:

突变体,野生型,植株形态,茎蘖数


2.1水稻分蕖抑制突变体扮和妃表型鉴定??我们于2017年夏季考察了野生型材料LY95与突变体炫i、在分蘖特性上??的差异(图2-1)。可以看出,在田间条件下,野生型材料LY95从第20天开始??发分蘖,至第32天时茎蘖数已达2土0.1个,而W仍保持单茎。在播种后第44??天,野生型茎蘖数已达3.17±0.13个,突变体如茎蘖数仅有1.81±0.09个,??〇=5.00E-049?(图2-1C,表2-2);播种后第56天,野生型茎蘖数已达3.36土0.12??个,突变体W茎蘖数已达2±0.05个,(p=3.2E-09)(图2-1B,C,表2-2)。成??熟期突变体枝J单株穗数为2±0.05个,极显著少于野生型的单株穗数3.36±0.13??个,(p=6.04E-09)。该结果表明,突变体W分蘖抑制表型贯穿了整个生育期。??播种后第32天,野生型材料LY95茎蘖数己达2±0.1个,而突变体整??个株系仍保持单茎

叶期,抑制突变,水稻,分蘖芽


我们在不同叶龄时期对野生型材料LY95、突变体W和以的分蘖芽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记录了分蘖芽长度。结果发现,突变体^?/和rW各叶位的分蘖芽??均能正常形成(图2-3,图2-4)。??yynii??nunu??图2-3水稻野生型材料LY95分藥芽形态学观察??A、B.?3?叶期。C、D.4?叶期。E、F.?5?叶期。G、H.6?叶期。A—E?和?G?图中?Bar=?1?mm,??F、H?图中?Bar?=?5mm〇??Fig.?2-3?Morphological?Observation?on?axillary?buds?of?rice?wild?type?material?LY95?A,?B.??3-leafs?stage.?C,?D.?4-leafs?stage.?E,?F.?5-leafs?stage.?G,?H.?6-leafs?stage.?Bar?=?1?mm?in?the?A-D??and?G?charts,?and?Bar?=?5?mm?in?the?G?and?H?charts.??LI?LI?LIU??yuim??图2-4水稻分藥抑制突变体/s7分藥芽形态学观察??A、B.?3?叶期。C、D.4?叶期。E、F.?5?叶期。G、H.6?叶期。A—E?和?G?图中?Bar=?1?mm;??F、H?图中?Bar?=?5?mm。??Fig.?2-4?Morphological?observation?on?axillary?buds?of?rice?mutant?tiller?suppression?1A,?B.??3-leafs?stage.?C

叶期,野生型,水稻,分蘖芽


我们在不同叶龄时期对野生型材料LY95、突变体W和以的分蘖芽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记录了分蘖芽长度。结果发现,突变体^?/和rW各叶位的分蘖芽??均能正常形成(图2-3,图2-4)。??yynii??nunu??图2-3水稻野生型材料LY95分藥芽形态学观察??A、B.?3?叶期。C、D.4?叶期。E、F.?5?叶期。G、H.6?叶期。A—E?和?G?图中?Bar=?1?mm,??F、H?图中?Bar?=?5mm〇??Fig.?2-3?Morphological?Observation?on?axillary?buds?of?rice?wild?type?material?LY95?A,?B.??3-leafs?stage.?C,?D.?4-leafs?stage.?E,?F.?5-leafs?stage.?G,?H.?6-leafs?stage.?Bar?=?1?mm?in?the?A-D??and?G?charts,?and?Bar?=?5?mm?in?the?G?and?H?charts.??LI?LI?LIU??yuim??图2-4水稻分藥抑制突变体/s7分藥芽形态学观察??A、B.?3?叶期。C、D.4?叶期。E、F.?5?叶期。G、H.6?叶期。A—E?和?G?图中?Bar=?1?mm;??F、H?图中?Bar?=?5?mm。??Fig.?2-4?Morphological?observation?on?axillary?buds?of?rice?mutant?tiller?suppression?1A,?B.??3-leafs?stage.?C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虞超;巩檑;张丽;石磊;李苗;甘晓燕;聂峰杰;宋玉霞;;新型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24期

2 李国辉;崔克辉;;水稻蔗糖转运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报;2014年06期

3 刘伟;易自力;陈智勇;;水稻分蘖的激素调控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13年01期

4 王家利;刘冬成;郭小丽;张爱民;;生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2年03期

5 阳剑;时亚文;李宙炜;陶优生;唐启源;;水稻碳氮代谢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1年04期

6 卢永恩;罗风;杨猛;李香花;练兴明;;抑制表达谷氨酸合酶基因对水稻碳氮代谢的影响[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06期

7 罗超;黄世文;王菡;赵露;;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受体和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11年02期

8 刘杨;王强盛;丁艳锋;王绍华;;水稻分蘖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3期

9 孟德璇;郭亚晶;刘杨;王强盛;;水稻分蘖形成的生理特性及其基因调控[J];辽宁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10 李杰勤;王丽华;詹秋文;;水稻分蘖基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俊旭;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相互转换的激素调控和分子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杨;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相互转换的激素学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宝杰;激素及其平衡对水稻分蘖芽休眠与萌发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0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60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8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