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多色熔解曲线分析用于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21:31
   白血病以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广受关注。血液恶性肿瘤比实体瘤更易发生染色体变异,而染色体易位和缺失会导致融合基因的产生。融合基因类型与白血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息息相关。在临床上对白血病初诊患者进行融合基因筛查,对患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本论文首次将多色媒介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应用于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当中,发展了一种适合临床检测的高效简便、快速准确、高通量低成本的融合基因筛查体系。第一章,首先对白血病及其发病机制,融合基因的产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阐述了融合基因对白血病的致病、治疗与预后造成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类别介绍了融合基因的临床检测意义。同时比较了目前常见的几种融合基因检测方法,罗列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对本文所使用的多色媒介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进行原理介绍,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在第二章的材料与方法中,我们首先描述了体系的检测对象选取原则,实验体系的设计策略。随后根据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针对每种融合基因制定引物和媒介探针设计方案。结合媒介探针的设计原则,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设计并筛选引物与媒介探针。在完成46个检测对象的单重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两管五色检测白血病46种融合基因的检测体系。并对体系加以优化,考察体系的性能,最后使用临床标本对体系进行考察。第三章为结果与分析。检测体系的A反应管为32重PCR体系,共检测24个融合基因。B反应管为24重PCR体系,共检测22个融合基因。在体系的特异性考察中,两个反应管各熔解峰区分良好,阳性标本之间不产生交叉信号,阴性标本不产生非特异信号,说明该体系特异性良好;在重复性实验中,体系两个反应管的各熔解峰Tm值稳定(CV1%);使用梯度稀释的质粒作为模板进行灵敏度分析考察,A反应管与B反应管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1000拷贝/反应;对34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共检出90份阳性标本,检测结果经过单基因实时PCR和测序验证,结果均一致,表明该检测体系检测结果可靠准确。本文建立的白血病融合基因多色熔解曲线分析体系,可实现常见46种融合基因的同时检测,具有特异性高、方便快捷、检测覆盖面广、检测通量高等诸多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上可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相结合用于白血病初诊患者的融合基因筛查。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3.7
【部分图文】:

过程图,细胞分化,过程,白血病


图1-1:正常造血细胞分化过程??Fig.?1-1:?Normal?hematopoiesis.?Derived?from?Passegue?e/??白血病涉及的发病细胞及其来源,发病进程较多且繁杂,按照其发病进程??及发病细胞分化程度,可以分为急性白血病(AL,acute?leukemia)及慢性白血??病(CL,chronic?leukemia);而根据恶性细胞的源系,可分为髓系细胞白血病??(myeloblast)和淋巴系细胞白血病(lymphoblast)?[4]。具体的分类方式,又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最早提出的分类标准是1978年制定的FAB分型法[5],按照细??胞形态学方法将急性白血病分为了急性淋巴系细胞白血病(ALL,?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acute?myeloid?leukemia)??和骨髓异常增生症(MDS,myelodysplastic?syndromes),后经过多次修订,将??AML具体分为8个亚型,将ALL分为3个亚型[6]。FAB分型法虽判定方式较为??片面单一,但目前仍为广大医院诊断白血病所采用。在FAB分型法提出之后,??

多色熔解曲线分析用于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的研究


图3-1:融合基?

示意图,检测体系,融合基因,检测管


?1?-??ficFRA?MLF,?MLL.EU?MLL-AH7?HOX”L2?AMLUETO?麵?DEK-CAN?瞧?TLS-ERG?AMU-^AP?MTG16??图3-1:融合基因检测体系A检测管结果示意图??Fig.?3-1:?The?diagram?for?the?Tube?A?of?detection?of?leukemia?fusion?genes??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恒;李守霞;;白血病融合基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年22期

2 黄慧;杨文萍;徐红艳;;FISH技术在骨髓/血液标本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866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66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c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