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系灌浆特性、转录水平及蛋白组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系灌浆特性、转录水平及蛋白组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实验室前期在TaGW2-6A编码区第八外显子977bp处发现有一“T”碱基的插入,关联分析表明,该插入能够显著增加小麦的粒宽和粒重。本研究利用中国春(野生型)及其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材料NIL-31(T碱基插入型,简称突变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等位变异在花后3,6,9,12,15,20,25天的灌浆特性、转录模式及蛋白组学差异,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春与NIL-31籽粒发育过程中粒长、粒宽和粒重相关分析表明,NIL-31较中国春的粒长、粒宽(花后3天除外)和粒重在花后3,6,9,12,15,20,25天呈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突变型在花后3-15天的鲜重积累速率高于野生型,尤其是在花后6-12天,而在花后15-25天的鲜重积累速率二者相当。这表明TaGW2-6A突变型增加小麦的粒宽、粒长和粒重,其发挥作用的时期主要在籽粒发育的前期。2.中国春及NIL-31粒重基因TaGW2-6A的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与籽粒大小呈负相关,并且二者在转录水平上呈数量级上的显著差异。在籽粒发育的7个时期中,不同基因型的第一次转录高峰均出现在花后6天,这正好与胚乳细胞开始分化的时间一致。可见,TaGW2-6A可能参与调控胚乳细胞的分化。突变型在花后12天到达第二个转录高峰,这正好与籽粒开始灌浆的节点一致。而野生型在花后20天到达第二次转录高峰。推测TaGW2-6A可能协同调控胚乳细胞和籽粒灌浆这两个过程来影响小麦粒重。3.双向电泳结果表明,中国春与NIL-31在花后6,12,20天,共鉴定出228个差异蛋白。其中,NIL-31较中国春上调的蛋白点有48个,下调的蛋白有67个;NIL-31中的特异蛋白点有63个;中国春中的特异蛋白点有50个。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蛋白涉及14个代谢过程,即碳代谢,氨基酸合成,细胞发育,能量的转化,脂肪酸合成,泛素降解,激素调控,光合作用,蛋白合成/组成/降解,信号转导,储藏蛋白合成,抗逆防卫,转录翻译及其它功能未知蛋白。4.26S蛋白酶体能够解除DELLA蛋白对赤霉素信号转导的抑制,促进赤霉素在植物体内的转导。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4个α-蛋白酶体蛋白点,该酶体是20S和26S重要的识别元件。同时,我们发现一个在NIL-31高丰度表达的赤霉素受体蛋白GID1L2(蛋白点4211),这可能是由于26S蛋白酶体高效降解DELLA蛋白有关。因此,我们推测突变型TaGW2-6A能够通过调控26S蛋白酶体正向调控赤霉素信号转导。5.突变型TaGW2-6A诱导产生的一些蛋白酶体能够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功能分析表明这些蛋白酶体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表明在籽粒发育过程中TaGW2-6A突变蛋白能够通过诱导细胞的分化来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关键词】:小麦 籽粒发育 蛋白组学 TaGW2-6A 双向电泳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4
- 1.1 粒重基因的研究进展13-17
- 1.1.1 拟南芥中粒重基因的研究进展13-14
- 1.1.2 水稻中粒重基因的研究进展14-15
- 1.1.3 小麦中粒重基因及相关QTL的研究进展15-16
- 1.1.4 TaGW2-6A的研究进展16-17
- 1.2 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的研究进展17-19
- 1.2.1 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的代谢模式17
- 1.2.2 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在植物体中对环境胁迫的调控17-18
- 1.2.3 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对植物激素的调控18
- 1.2.4 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在植物体中对籽粒大小的调控18-19
- 1.3 Real-time PCR技术简介19-21
- 1.3.1 Real-time PCR原理19
- 1.3.2 Real-time PCR技术的标记物19-20
- 1.3.3 Real-time PCR技术的特点20
- 1.3.4 Real-time PCR定量类型20-21
- 1.3.5 内参基因的选择21
- 1.4 蛋白组学研究技术简介21-22
- 1.4.1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原理21
- 1.4.2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21
- 1.4.3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应用21-22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2-23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23-24
- 第二章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灌浆特性分析24-29
- 2.1 实验材料24-25
- 2.1.1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24-25
- 2.1.2 材料种植与取材25
- 2.2 实验方法25
- 2.2.1 小麦籽粒表型性状的测定25
- 2.2.2 数据分析25
- 2.3 结果25-28
- 2.3.1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与粒宽、粒长、粒重的相关性分析25-27
- 2.3.2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灌浆特性分析27-28
- 2.4 讨论28-29
- 第三章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转录水平的分析29-35
- 3.1 实验材料29
- 3.2 实验方法29-31
- 3.2.1 小麦总RNA的提取29-30
- 3.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及荧光定量PCR30-31
- 3.2.3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转录水平的测定31
- 3.3 结果31-33
- 3.3.1 RNA质量检测31-32
- 3.3.2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扩增条件的优化32
- 3.3.3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的转录水平的差异分析32-33
- 3.4 讨论33-35
- 第四章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蛋白组学分析35-64
- 4.1 实验材料35
- 4.2 实验方法35-40
- 4.2.1 蛋白样品的制备35-36
- 4.2.2 蛋白样品的溶解及定量36
- 4.2.3 固相PH梯度双向电泳及图谱分析36-39
- 4.2.4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39-40
- 4.3 结果40-47
- 4.3.1 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40-41
- 4.3.2 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间的蛋白质组学差异41-43
- 4.3.3 差异蛋白的数据库检索及同源比对43
- 4.3.4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类43-44
- 4.3.5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44-47
- 4.4 讨论47-64
- 4.4.1 与泛素代谢过程有关的蛋白47-48
- 4.4.2 与激素调控有关的蛋白48
- 4.4.3 与抗逆胁迫有关的蛋白48-50
- 4.4.4 与淀粉合成有关的蛋白50-51
- 4.4.5 与碳代谢有关的蛋白51-64
- 第五章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72
- 附录 1.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材料基因序列的比对72-76
- 附录 2.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材料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比对76-77
- 附录 3. 差异蛋白GO及KEGG分类结果77-94
- 致谢94-95
- 作者简介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东;张雪婷;王世红;王东霞;赖勇;孟亚雄;王化俊;杨文雄;;104份甘肃小麦品种脂肪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14年04期
2 魏添梅;昌小平;闵东红;景蕊莲;;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株高优异等位变异挖掘[J];作物学报;2010年06期
3 李玮瑜;张斌;张嘉楠;昌小平;李润植;景蕊莲;;利用关联分析发掘小麦自然群体旗叶叶绿素含量的优异等位变异[J];作物学报;2012年06期
4 王洋;陈兰;洪德林;;太湖流域粳稻幼苗耐缺氧能力等位变异的发掘[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年05期
5 杨芳萍;韩利明;阎俊;夏先春;张勇;曲延英;王忠伟;何中虎;;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在23个国家小麦品种中的分布[J];作物学报;2011年11期
6 张军;赵团结;盖钧镒;;我国黄淮和南方主要大豆育成品种家族产量和品质优异等位变异在系谱中遗传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9年02期
7 邓彪;屈国胜;王茹;张晓科;孙道杰;杨松杰;;陕西省地方小麦品种多酚氧化酶基因等位变异检测及分布[J];分子植物育种;2009年03期
8 芦静;李建疆;梁晓东;吴新元;张新忠;黄天荣;高永红;周安定;曹俊梅;;新疆部分春小麦品种(系)相关品质性状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J];新疆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9 牛付安;陈兰;张红;袁勤;程灿;周继华;洪德林;;粳稻穗角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J];中国水稻科学;2013年04期
10 杨芳萍;何心尧;何中虎;尚勋武;杨文雄;夏先春;;中国小麦品种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分子检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黎明;董普辉;袁国印;马飞;袁建国;;小麦PPO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区域分布研究[A];遗传学进步促进粮食安全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丽;于亚雄;胡银星;程耿;;我国秋播麦区小麦Glu-1和Glu-3位点等位变异分析[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3 王文辉;邱丽娟;常汝镇;马凤鸣;谢华;林凡云;;中国大豆种质抗SCN基因rhg1位点SSR标记等位变异特点分析[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宗云;刘仙俊;张义正;凌宏清;;应用微卫星标记研究西藏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范建;小麦的“身份”到底是怎样确定的?[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海旺;我国栽培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油脂性状的遗传变异、QTL定位和优异等位变异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李俊;川麦42产量性状QTL定位及其等位变异对衍生后代的遗传贡献[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洋;适于直播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种子活力和幼苗耐缺氧能力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彩洁;中国大豆主产区大面积种植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研究及优异等位变异发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杨德光;小麦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6 张玲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异质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程;小麦粒重基因TaGW2等位变异的组成分析及育种选择[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杨璐;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编码区等位变异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芳军;三种抗旱相关基因在宁夏小麦中多态性及其分子标记有效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扬;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编码区等位变异与抗旱性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莉;普通小麦Glu-1位点等位变异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刘政;VRN1及Ppd-D1等位变异对小麦光合效率的效应及引进冬小麦种质的光合效率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杜登峰;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系灌浆特性、转录水平及蛋白组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付晓洁;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在陕西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魏添梅;北方冬麦区抗旱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艳华;利用关联分析发掘水稻萌发早期耐冷优异等位变异[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编码区不同等位变异系灌浆特性、转录水平及蛋白组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8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