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组学技术的沥青老化基因鉴定及老化规律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03:36
  沥青作为粘结剂广泛应用于路面工程中,然而由于沥青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老化现象,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因此,研究沥青的老化过程,认识沥青的老化机理、老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沥青老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特定沥青样本的物理性能的表征,普遍认为不同沥青老化后的物理性能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是不同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耐久性差异很大,这些宏观物理性能指标及其变化是沥青复杂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反映。然而,沥青老化的分子机制和老化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5种不同种类的AH-70沥青,分别进行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试验,共得到30个沥青样本,考察了不同老化时间对沥青物理性能指标的影响,并采用四组分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对沥青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鉴定出了影响沥青老化的主要基团,采用ATR-FTIR技术和组学方法对沥青红外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沥青物理性能和四组分的预测模型。分别选用5种不同的AH-70沥青,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TFOT)和压力老化试验(PAV)模拟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PAV5h、PAV10h、PAV15h、PAV20h)过程...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组学技术的沥青老化基因鉴定及老化规律预测研究


热分析仪

软化点,增量,抗老化性能,沥青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化性能最优,其次是 SZ、SL 沥青,QL、LH 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对软化点增量的影响点是一种等黏温度,是评价沥青材料热稳定性的一个指标。软化点越性越好。老化后软化点增加会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低温性能和耐久性加越小,抗老化性能越好,反之越差。不同老化时间对 5 种沥青软化 3.3 所示。

延度


图 3.4 延度比(a)10℃延度比;(b)15℃延度比由图 3.4 可知,老化后沥青延度变化幅度较大,其中以老化初期延度衰着老化程度的加深,延度衰减速率减小。PAV 20h 后,5 种沥青的延度都趋于留延度比也趋于 0。不同沥青间的残留延度比差异越来越小,因此残留延度效区分这 5 种不同沥青的抗老化性能之间的差异。3.2.4 老化对旋转粘度比的影响研究表明,沥青老化引起的分子量增加是粘度增大的根本原因[80]。沥青是一种化学反应,伴随着碳-碳链的断裂、重组和聚合过程,必然导致粘度的是表征沥青粘性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粘度是沥青分子结合程度的沥青发生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摩擦阻力的大小。高分子材料溶液的粘度是化学反应。对于同一种材料,分子量越大,粘度越高。沥青的粘度变化还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塔河沥青抗老化性能评价与机理研究[J]. 马峰,沙爱民,柴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16)
[2]超热老化条件下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J]. 郝增恒,张肖宁,盛兴跃,王佳妮.  建筑材料学报. 2009(04)
[3]基质沥青老化行为与老化机理[J]. 陈华鑫,陈拴发,王秉纲.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02)
[4]沥青紫外线老化试验影响因素的探讨[J]. 庞凌,吴少鹏,刘刚,胡德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04)
[5]基于沥青老化的红外光谱羰基吸光度分析[J]. 丰晓,叶奋,黄彭.  建筑材料学报. 2008(03)
[6]沥青老化效应的试验研究[J]. 应荣华,郑健龙,陈骁.  公路交通科技. 2007(06)
[7]紫外线对沥青特征官能团和玻璃化温度的影响[J]. 徐鸥明,韩森,李洪军.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8]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再度老化性能的研究[J]. 王冲,徐世法,季节,张涛,张江影.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03)
[9]基于沥青路面功能性能的预防性养护时机指标[J]. 董瑞琨,孙立军,彭勇,张永兴.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02)
[10]老化对沥青结合料粘弹性的影响[J]. 田小革,郑健龙,张起森.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4(01)

博士论文
[1]热、光、水耦合条件下SBS改性沥青老化机理研究及高性能再生剂开发[D]. 冉龙飞.重庆交通大学 2016
[2]乳化沥青体系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D]. 赵品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沥青老化的沥青微观特性基础理论研究[D]. 樊钊甫.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基于现代物相技术的沥青结合料热老化机理研究[D]. 胡淼.长安大学 2015
[3]道路沥青抗老化性能及其改性的研究[D]. 杨洪滨.中国石油大学 2008
[4]道路沥青的老化动力学研究[D]. 马莉骍.武汉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72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972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