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马来甜龙竹芽尖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14:15
  本研究以马来甜龙竹芽尖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芽尖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再生苗根诱导的适宜培养基和驯化移栽条件,建立其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根据其再生体系,对马来甜龙竹的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了探索,为竹子遗传改良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来甜龙竹芽尖再生体系的建立(1)愈伤组织诱导的较合适的培养基为添加有3 mg·L-12,4-D和(0.5-1)mg·L-1NAA的MS培养基,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61.7%;(2)弱光(10μmol·m-2·s-1)处理对愈伤组织分化影响较大,较适宜的处理时间为6天。较合适的分化培养基为添加有1 mg·L-16-BA、1 mg·L-1KT和0.25 mg·L-1NAA的MS培养基,分化率达46.67%,再生植株伸长生长良好;(3)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添加有3 mg·L-1IBA的1/2 MS培养基,生根率为55%,根较粗,其中部分根长有侧根;移栽至混合基质(蛭石:珍珠岩:泥炭=1...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来甜龙竹芽尖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研究


4-D浓度对马来甜龙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芽尖,甜龙竹,愈伤组织诱导,马来


图 2.2 6-BA 浓度对马来甜龙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Fig.2.2 Effects of 6-BA concentration on callus induction in D NAA 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浓度 NAA 对马来甜龙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础上添加不同浓度 NAA,5 周后愈伤组织及致密颗示。在添加低浓度(0.5、1 mg·L-1)NAA 时,愈伤组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不添加 NAA 时;当组织及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降低。因此(0.5-1)mg·L-1NAA。

芽尖,甜龙竹,愈伤组织诱导,马来


图 2.2 6-BA 浓度对马来甜龙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Fig.2.2 Effects of 6-BA concentration on callus induction in D NAA 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浓度 NAA 对马来甜龙竹芽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础上添加不同浓度 NAA,5 周后愈伤组织及致密颗示。在添加低浓度(0.5、1 mg·L-1)NAA 时,愈伤组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不添加 NAA 时;当伤组织及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降低。因此(0.5-1)mg·L-1NA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因枪法在遗传转化中的研究进展[J]. 王军,付爱根,徐敏,王玉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01)
[2]泰国巨竹试管快繁研究[J]. 周玲,王晓芹,林新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05)
[3]农杆菌介导慈竹4CL基因遗传转化梁山慈竹[J]. 李晓瑞,胡尚连,曹颖,卢学琴,任鹏,吴晓宇,周美娟.  林业科学. 2012(03)
[4]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odA基因麻竹再生植株的研究[J]. 张玲,蒋晶,乔桂荣,刘明英,杨惠琴,卓仁英.  竹子研究汇刊. 2012(01)
[5]植物组织培养中有机添加物应用研究[J]. 李亮,张冬敏,雷华辉,钟凤林.  宁夏农林科技. 2012(02)
[6]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培养体系的建立[J]. 申娟,曹刚强,梁秋霞,刘贺梅.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03)
[7]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J]. 李明浩,陈炜,邢莉萍,肖进,王海燕,曹爱忠,王秀娥.  分子植物育种. 2010(02)
[8]转基因高粱Cry1Ab蛋白含量的比较研究[J]. 张明洲,陈宗伦,方美明,崔海瑞,夏英武.  核农学报. 2009(03)
[9]孝顺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J]. 袁金玲,顾小平,李潞滨,岳晋军,姚娜,郭广平.  林业科学. 2009(03)
[10]金丝慈竹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 吴涛,卢娟娟,丁雨龙.  林业科技开发. 2008(02)

硕士论文
[1]Mniochloa abersend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再生体系建立[D]. 臧巧路.浙江农林大学 2016
[2]马来甜龙竹再生体系的建立及竹子转基因研究[D]. 刘倩倩.浙江农林大学 2012
[3]玉米茎尖再生转化体系的建立[D]. 张永辉.河南师范大学 2012
[4]版纳甜龙竹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D]. 张宁.浙江农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05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005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9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