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组学分析构建多杀菌素高产基因工程菌及其代谢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17:00
  多杀菌素(Spinosad)是放线菌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中产生的一种聚酮化合物衍生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目前已被开发为一种广谱且高效的杀虫剂,对非靶标昆虫和哺乳动物无毒性。多杀菌素产生菌ATCC49460是1982年由美国利来(Eli Lilly)公司的科学家从废弃酒厂的土壤里分离得到的。经过多年的传统诱变育种,其突变菌株ASAGF73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为通过比较组学研究多杀菌素的高产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本研究测定了高产菌株ASAGF73的基因组序列,其染色体的长度为8,778,227bp,含有9167个编码框。与ATCC49460相比,ASAGF73的染色体上有三个大片段的缺失,大小分别为30.01 kb、78.52 kb和33.08 kb。另外,ASAGF73 基因组中还存在 5761 个 InDel(insertion/deletion)和 2423 个 SNV(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位点,至少影响了 290个开放阅读框。两个菌株的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ASAGF73的遗传变化选择性地调节了基因组的...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组学分析构建多杀菌素高产基因工程菌及其代谢调控研究


图1.3多杀菌素合成示意图(Waldron?et?al.,?2000)??Figure?1.3?Biosynthesis?of?spinosyn?(Waldron?et?al.,?2000)??1.3.1聚酮链的生物合成???、??

聚酮,交联,聚酮合酶,机制


?c??^?m??图1.5聚酮交联机制(Kim?ct?al.,?2007)??Figure?1.5?Polyketide?crosslinking?mechanism?(Kim?et?al.,?2007)??7??

基于组学分析构建多杀菌素高产基因工程菌及其代谢调控研究


段酮女联机制(Kimets1.,2(10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的研究[J]. 李能威,张晓琳,郭伟群,熊犍,宋炜,宋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2]多杀菌素产生菌株航天育种效果研究[J]. 陈继红,张利平,郭立格,石楠.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3]绿色储粮防虫——防护剂的应用[J]. 张国樑.  粮食储藏. 2007(02)
[4]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多杀菌素的方法[J]. 胡西洲,贺玉平,戴经元,林开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04)
[5]钼对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 李啸,陈长华,李友元,涂志英.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6]Effects of Glucose and Phosphate on Spinosad Fermentation by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J]. 金志华,程休,岑沛霖.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6(04)
[7]储粮害虫防护剂应用展望[J]. 张国樑.  粮食储藏. 2006(01)
[8]我国谷蠹、赤拟谷盗、锈赤扁谷盗和土耳其扁谷盗磷化氢抗药性调查[J]. 曹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9]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J]. 贺玉平,戴经元,代鹏,胡西洲,林开春.  中国生物防治. 2006(01)
[10]多杀菌素生产菌株的选育[J]. 代鹏,徐雪莲,贺玉平,戴经元,林开春,黄俊生.  热带作物学报. 2005(04)

博士论文
[1]刺糖多孢菌功能蛋白质组及其多杀菌素产生代谢调控网络的研究[D]. 杨琦.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刺糖多孢菌胞内代谢物LC-MS分析与多杀菌素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 赵方龙.天津大学 2013
[2]红色糖多孢菌基因组、转录组和GlnR功能研究[D]. 李豪.华东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1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251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b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