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圈养林麝MHC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

发布时间:2017-04-25 13:00

  本文关键词:圈养林麝MHC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一种分布于中国西部和越南北部的高海拔动物。它历史上数量众多,但栖息地丧失和偷猎已经使得这一物种种群数剧烈下降,并因此而被IUCN列为濒危动物。本文主要研究结果为:1.描述了一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座位的遗传多样性,并将促使这种多样性产生的动力因子区分开来。作者从四川的一个圈养林麝种群里发现了7个DRB第二外显子的等位基因。和其它濒危或者圈养有蹄类动物相比,圈养林麝的MHC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利用该圈养林麝种群的MHC等位基因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非同义替换主要发生于推定的肽结合区域(PBR),进一步分析表明,重组和选择共同塑造了这一基因座位的遗传多样性。具体来讲,等位基因的重组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正选择作用于PBR区域,而负选择(或净化选择)作用于非PBR区域。了解MHC功能基因的变异有利于优化林麝圈养繁育项目的规划和管理。3.本实验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来自四川西部和陕西秦岭两个区域圈养种群的林麝线粒体控制区和MHC DRB基因座位的空间遗传变异,揭示了这两个区域林麝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历史。4.本实验观测到两个区域圈养种群之间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是由它们祖先的分化所导致的,分化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约37,800-56,700年前。MHC数据表明选择作用影响了这两个区域种群的DRB等位基因频率,这很可能反映了林麝对当地病原体的适应性。而且,秦岭种群的DBR等位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要高于四川西部的种群,说明了四川西部的林麝历史上可能源于秦岭,种群数量历史的模型基本上支持这一点。5.基于两个区域圈养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地理分离,作者建议把这些区域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从而维持这一物种的进化潜力。
【关键词】:林麝 MHC 线粒体 遗传多样性 种群数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65.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部分 引言7-18
  • 1. 林麝的研究背景7-11
  • 1.1. 林麝的生物学特征7
  • 1.2. 林麝的地理分布和栖息地7-8
  • 1.3. 林麝濒危状况和原因8-9
  • 1.4. 林麝的保护现状9
  • 1.5. 人工养麝进展及问题9-10
  • 1.6. 林麝的行为生态学研究10
  • 1.7. 林麝的生理和疾病研究10-11
  • 1.8. 林麝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1
  • 2. 保护遗传学的应用11-14
  • 2.1. 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11-12
  • 2.2. 保护遗传学使用的分子标记12-14
  • 2.2.1. 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12-13
  • 2.2.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13-14
  • 3. 基因分型的方法及进展14-16
  • 3.1. 基于PCR的基因分型技术15
  • 3.2. 基因分型技术的问题15-16
  •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目的和内容16-18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18-41
  • 5. 以四川片仔癀圈养种群为例调查林麝MHC遗传多样性及产生机制18-31
  • 5.1. 实验材料18-19
  • 5.1.1. 实验样品18
  • 5.1.2. 主要实验仪器18-19
  • 5.1.3. 主要实验试剂19
  • 5.2. 实验方法19-20
  • 5.2.1.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19
  • 5.2.2. PCR扩增及条件19-20
  • 5.3. 基因分型20-21
  • 5.3.1. 基于克隆测序的基因分型20-21
  • 5.3.2.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型21
  • 5.4. 数据分析21-24
  • 5.4.1. 分析序列多态性21-22
  • 5.4.2. 检测基因重组22-24
  • 5.4.3. 检测选择作用24
  • 5.5. 结果分析24-28
  • 5.5.1. 林麝基因组DNA提取结果24
  • 5.5.2. PCR扩增24-25
  • 5.5.3. 序列变异25-26
  • 5.5.4. 分析重组和选择26-28
  • 5.6. 讨论28-31
  • 6. 川西和陕西秦岭圈养林麝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差异31-41
  • 6.1. 实验材料31-32
  • 6.1.1. 实验样品31-32
  • 6.1.2. 主要实验仪器32
  • 6.1.3. 主要实验试剂32
  • 6.2. 实验方法32-33
  • 6.2.1.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32
  • 6.2.2. PCR扩增及条件32-33
  • 6.3. 数据分析33-35
  • 6.3.1. 线粒体序列分析33-35
  • 6.3.2. MHC等位基因分析35
  • 6.4. 结果分析35-39
  • 6.4.1. 线粒体控制区的种群遗传和系统发生分析35-38
  • 6.4.2. 基于MHC基因的林麝种群遗传结构38-39
  • 6.5 讨论39-41
  • 第三部分 结论41-43
  • 7. 结论、创新及展望41-43
  • 7.1 结论41
  • 7.2 创新41
  • 7.3 展望41-43
  • 参考文献43-50
  • 作者简介50-51
  • 导师简介51-52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华;岳乃鱼;张洪峰;;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2 陈桂兰;徐柳;岳碧松;邹方东;;林麝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表达、纯化[J];四川动物;2007年01期

3 裴俊峰;吴家炎;;陕西秦岭西部林麝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四川动物;2007年04期

4 ;林麝产业化养殖项目论证会在京召开[J];中国现代中药;2009年08期

5 王坤;郝新强;刘树强;;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0年18期

6 王晓霞;;陕南野生林麝的历史分布变迁及原因[J];农业考古;2012年01期

7 闵泓翔;王洪军;;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复壮措施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13年01期

8 邓凤鸣,姚云宣,杨昌金;林麝“控制放牧”的探讨[J];动物学杂志;1982年01期

9 朱承嗣;易庭宗;;试用脑垂体后叶素治疗林麝难产[J];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2期

10 杨金昌;胡龙;程正兰;黄修福;董龙;易庭宗;;林麝吐沫病的防治[J];特产研究;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凯;戚文华;冉江洪;何迟酩;岳碧松;陈艺兴;;初产仔林麝与非初产仔林麝产仔行为的对比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迟酩;李旭鑫;屈羽;岳碧松;;林麝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戚文华;张修月;岳碧松;;圈养林麝繁殖生物学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林麝胚胎移植研究初报[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5 赖彬;邹方东;岳碧松;;林麝白介素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薛程;肖宇;徐宏发;;圈养林麝春季昼夜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戚文华;王中凯;岳碧松;李旭鑫;郭延蜀;;林麝行为谱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卫星的分离与多态性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与G-带带型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炳存;王红宁;徐鹏伟;杨鑫;张安云;邹立扣;;林麝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型及乳酸菌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革风;凤县成立林麝养殖协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孙海 青松;凤县养林麝 发展逾千头[N];宝鸡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永锋 通讯员 韩莹;我省林麝养殖规模位居全国首列[N];陕西日报;2013年

4 杨俊林;凤县人工养麝西北第一[N];宝鸡日报;2007年

5 记者 王成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林麝首现都江堰[N];四川日报;2014年

6 土艳丽;珍贵的经济动物——林麝[N];西藏日报;2004年

7 渭南市野生动物管理站 李亚红 赵玲爱;林麝人工驯养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9年

8 ;林麝[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记者 杨一苗 梁娟;喜!延安发现林麝 悲!全被歹徒猎杀[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通讯员 本兵 章华 陈超;科技创新天地宽[N];安康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文霞;林麝食源植物的营养学特征及食物选择主导因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郎冬梅;圈养麝类固醇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非损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赵莎莎;圈养林麝遗传多样性及泌香性能关联标记的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邹方东;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标记微卫星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灵;林麝Ⅱ类MHC基因分离与化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刘春燕;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忠军;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治;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行为与繁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葛小芳;福建圈养林麝麝香分泌与繁殖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夏胜吾;林麝虹膜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冉;单宁酸对林麝的摄食、消化、睾酮及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魏雨婷;林麝粪便三碘甲腺原氨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华继;林麝野化放归规划和放归栖息地选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蔡瑞波;圈养林麝MHC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薛文杰;近五十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缩小的模式及原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薛程;崇明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康;林麝雄激素受体多态性和性激素水平与其泌香量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圈养林麝MHC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26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