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Acc1、Pgk1和trnL-F基因探究披碱草属自然杂种起源

发布时间:2021-08-09 11:54
  小麦族植物中不同属间、种间的自然杂交现象较为常见。刘晓燕(2017)报道了8份五倍体自然杂种(SH01-SH08,2n=35,StStHHY),2份四倍体自然杂种(SH09&SH10,2n=28,StStHH)。为探讨这10份自然杂种的起源和形成机制,本研究利用2个细胞核基因(Acc1与Pgk1)以及1个叶绿体基因(trnL-F)对10份自然杂种及其伴生物种、可能的亲本供体和小麦族基本二倍体供体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究10份自然杂种可能的亲本供体,探讨杂种形成机制,为下一步杂种的育种利用及恢复杂种育性提供基础理论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从10份自然杂种(SH01-SH10)中共克隆了45条Acc1序列以及42条Pgk1序列以及10条trn L-F序列。2.五倍体自然杂种(SH01-SH08)具有两种不同来源的St和H基因组,一个Y基因组,基因组组成为St1St2H1H2Y;四倍体自然杂种(SH09&SH10)具有两种不同来源的St基因组,一个H基因组,基因组组成为St1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Acc1、Pgk1和trnL-F基因探究披碱草属自然杂种起源


五倍体自然杂种的Pgk1基因构建的ML系统发育树

杂种,基因,分支,自展


26图6五倍体自然杂种的trnL-F基因构建的ML系统发育树分支上方的数值是自展值(BS);分支下方的数值表示为后验概率(PP)Fig6PhylogenetictreebasedontrnL-Fsequencesofpentaploidnaturalhybridsusingmaximumlikelihood.NumbersabovebranchareBSvalues;numbersbelowbranchareposteriorprobability.

杂种,基因,分支,自展


33图10四倍体自然杂种的Acc1基因构建的ML系统发育树分支上方的数值是自展值(BS);分支下方的数值表示为后验概率(PP)Fig10PhylogenetictreebasedonAcc1sequencesoftetraploidnaturalhybridsusingmaximumlikelihood.NumbersabovebranchareBSvalues;numbersbelowbranchareposteriorprobability.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directional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sympatric Ligularia vellerea and L. subspicata[J]. Huai Ning,Jiaojun Yu,Xun Gong.  Plant Diversity. 2017(04)
[2]自然杂交与物种形成[J]. 王玉国.  生物多样性. 2017(06)
[3]基于叶绿体trnL-F序列对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系统进化研究[J]. 张春,凡星,沙莉娜,康厚扬,张海琴,周永红.  草业学报. 2011(03)
[4]猬草及其近缘属植物单拷贝核Pgk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J]. 凡星,廖莎,沙莉娜,刘静,王晓丽,周永红.  遗传. 2009(10)
[5]植物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J]. 李博,张志毅,张德强,李善文,安新民.  分子植物育种. 2007(S1)
[6]DNA序列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 田欣,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 2002(02)
[7]10种披碱草属植物的RAPD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J]. 周永红,郑有良,杨俊良,颜济,贾继增.  植物分类学报. 1999(05)
[8]披碱草属与大麦属系统关系的研究[J]. 卢宝荣.  植物分类学报. 1997(03)
[9]披碱草属3个种的核型研究[J]. 蔡联炳,冯海生.  西北植物学报. 1997(02)
[10]中国鹅观草属的分类研究[J]. 蔡联炳.  植物分类学报. 1997(02)

博士论文
[1]国产披碱草属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D]. 高刚.四川农业大学 2015
[2]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六倍体物种分子系统学研究[D]. 陈仕勇.四川农业大学 2013
[3]小麦族H、P、St和Y基因组遗传演化分析[D]. 王秋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4]仲彬草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及偃麦草属外源新种质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曾建.四川农业大学 2011
[5]小麦族含StH基因组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及细胞学研究[D]. 王晓丽.四川农业大学 2010
[6]小麦族植物单拷贝核Acc1和Pgk1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凡星.四川农业大学 2009
[7]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D]. 严学兵.中国农业大学 2005
[8]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 L.)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D]. 刘全兰.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川西北高原披碱草属天然杂种的染色体组组成研究[D]. 刘晓燕.四川农业大学 2017
[2]Acc1基因在仲彬草属P染色体组中的系统发育及分子进化[D]. 吴丹丹.四川农业大学 2015
[3]基于DNA资料的小麦族属间关系及演化分析[D]. 刘佳.四川农业大学 2014
[4]基于Pgk1、Acc1和psbA-trnH序列以及谷蛋白变异的燕麦属物种系统发育研究[D]. 颜红海.四川农业大学 2013
[5]小麦族拟鹅观草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张宁宁.青岛科技大学 2009
[6]基于单拷贝核Pgk1和Acc1基因序列对中国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D]. 王静.四川农业大学 2009
[7]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遗传鉴定[D]. 相吉山.青海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32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332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4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