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三伪尖毛虫营养期和包囊期的形态及休眠相关基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20:23
  纤毛虫原生动物是一种高度分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当环境不良时,它能形成休眠包囊,外界条件转好时再脱包囊成营养细胞。形成包囊时,细胞形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是一种受到多种基因共同调控的生命现象。对纤毛虫细胞休眠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真核生物在逆境下细胞物质合成与代谢及信号传递机制,还能为进一步探索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起源和进化等方面提供新的资料。有关纤毛虫休眠过程的形态学研究虽有一定积累,但是对皮层纤毛器的去分化规律了解较少;而对于纤毛虫休眠相关的分子机制,因研究起步较晚,知之甚少。本研究以三伪尖毛虫(Oxytricha trifallax)为实验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转录组技术对三伪尖毛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的形态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观察了其形成包囊时胞质内细胞器变化、皮层纤毛器的连续性分化过程,探索了休眠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1.三伪尖毛虫营养期和包囊期细胞形态研究三伪尖毛虫营养期细胞长约55μm,宽约24μm,腹面纤毛为典型的尖毛虫“8-5-5”模式,具有6列背触毛。形成包囊时,腹面纤毛器中波动膜、口庭、口围带先瓦解,Ⅴ/3、Ⅴ/4及位于细胞中部6-7根缘棘毛依次...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伪尖毛虫营养期和包囊期的形态及休眠相关基因的研究


三伪尖毛虫营养期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小膜,口围带,波动膜,箭头


15图 2. 三伪尖毛虫营养期细胞纤毛器的透射电镜观察(A)三伪尖毛虫营养体口围带横切(箭头示两片口围带小膜间的嵴结构);(B)口围带小膜基体及基体间连接(无尾箭头示组成一片口围带小膜的 4 列副小膜);(C)过波动膜纵切片;(D)口内膜纤毛杆和基体的横切(箭头示一列呈 Zig-Zag 形排列的波动膜纤毛杆和基体);(E)过两根缘棘毛(箭头所示)的切片;(F)过额腹棘毛(箭头所示)的切片;(UM:波动膜;MIT:线粒体)。标尺:0.5 μm(A-B),1 μm(C-F)。

箭头,食物泡,表膜,大核


17图 3. 三伪尖毛虫营养期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A)细胞表膜结构:黑色箭头示表膜泡,黑色无尾箭头示数量较多且发达的表膜下微管,白色箭头示表膜附近的食物泡;(B)表膜附近胞质中的食物泡(箭头);(C)细胞纵切片示数量较多且分布散乱的线粒体(箭头);(D)染色质无定型的大核和染色质均一致密的小核;(E)大核的双层膜和核孔(箭头)结构;(F)食物泡(无尾箭头)中的微藻(箭头);(MIT:线粒体;MIC:小核;MAC:大核)。标尺:0.5 μm(A、B、E);5 μm(C);1 μm(D、F)。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微管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J]. 王萧慧,吴娜,范鑫鹏,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2]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营养细胞和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J]. 孙磊,运迷霞,顾福康,范鑫鹏.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3]自噬系统和蛋白酶体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J]. 陈季武,王帮正,高秀霞,张园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3(03)
[4]变藓棘毛虫的形态学重描述及细胞发生学研究[J]. 姜佳枚,马洪钢,邵晨.  水生生物学报. 2013(02)
[5]异毛虫形成包囊过程中细胞皮层及纤毛结构分化的扫描电镜观察[J]. 李其利,范鑫鹏,倪兵,顾福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2(03)
[6]钙调蛋白激酶Ⅱ对细胞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J]. 李胜胜,骞爱荣,罗明志,商澎.  生命的化学. 2011(01)
[7]在细胞应激反应中HSP70的保护与调节作用[J]. 张红波,万亚涛,王莲哲,廖春丽,杨海波,陈兰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09(14)
[8]CyclinE-CDK2相关蛋白与细胞周期调控[J]. 舒伟,马清钧,叶昕.  生物技术通讯. 2008(01)
[9]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J]. 牛延宁,吴月华,倪兵,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10]原生动物包囊的研究进展[J]. 徐润林,李靖,白庆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博士论文
[1]腹毛类纤毛虫双轴虫微管胞器、射出胞器及休眠包囊的研究[D]. 运迷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不同类群腹毛目纤毛虫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D]. 倪兵.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比较转录组学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D]. 牛桃.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辐照致弱捻转血矛线虫幼虫形态特征及基因表达谱分析[D]. 史晓娜.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研究[D]. 陈芬芬.华东师范大学 2015
[4]腹毛目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休眠相关蛋白及休眠分子机理的研究[D]. 高秀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腹毛目纤毛虫包囊游仆虫休眠的分子机理研究[D]. 王帮正.华东师范大学 2013
[6]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比较两种腹毛目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D]. 郑丽娜.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1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381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