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中GSTPl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化疗药物所致化疗毒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0例患者均为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淋巴肿瘤科住院患者,时间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均经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分类参考2008年WHO淋巴系肿瘤分类标准。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化疗前均不予以升血小板及白细胞治疗。化疗方案采用CHOP及其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前采外周静脉血,提取DNA,用PCR-LDR技术检测GSTP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化疗后检测外周血中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减少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或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对减少程度进行分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GSTP1基因型NHL患者化疗后血液学毒副反应的程度有无差别,P值0.05时确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检测100例NHL患者GSTP1 105位点分布情况,GSTPl基因有AA(Ile/Ile)、GA(Ile/Val)/、GG(Val/Val)3种分型。其中AA型62例,占总数的62%,GA型34例,占总数的34%;GG基因型4例,占总数的4%。化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参照毒副反应标准达到Ⅱ度及以上患者分别为35例(35%)、7例(7%)、27例(27%)。GSTP1105 GA/GG基因型者和AA基因型者发生Ⅱ度及以上白细胞抑制率比例为34.2%和35.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97)。两组患者发生Ⅱ度及以上红细胞抑制率分别为7.9%、6.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84)。两组发生Ⅱ度及以上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39.5%、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见表3)。结论:NHL患者中GSTP1105 GA/GG基因型与化疗所致血液毒副作用中血小板减少有关。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 单核苷酸多态性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化疗 血小板 骨髓抑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3.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0
- 1 材料与方法10-13
- 1.1 一般资料10
- 1.2 研究方法10-12
- 1.3 诊断标准12-13
- 1.4 统计学处理13
- 2 结果13-15
- 2.1 GSTP1_(105)基因型分布情况13
- 2.2 方差分析13-15
- 3 讨论15-19
- 4 结论19
- 参考文献19-24
- 综述24-32
- 参考文献30-3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2-33
- 致谢33-35
- 个人简历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世隆,宋华,汤永民,石淑文,沈红强,魏健,郭淑芬;同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09期
2 李静,万伟琳,董梅;以罕见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12期
3 吴青莲,林权冰,戴慧,王济生,李德和;原发于淋巴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0年03期
4 原成英;原发于脾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05期
5 汪声恒;低度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选择[J];白血病;2000年02期
6 常庆雄,张明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3期
7 孙洪英,王瑾;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转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J];临床荟萃;2001年14期
8 王兴池,刘卫民,张桂花;以厌食、消瘦为主要表现的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J];新医学;2001年02期
9 禹华玮,谭齐贤,冯国基,郭玉民,曲玲;非霍奇金淋巴瘤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的检测[J];中国肿瘤临床;2001年04期
10 宋彦华,贾广学;双眼泪囊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J];中华眼科杂志;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永卫;王鲁霞;陈庆生;李雪丽;宁晓梅;黄玮;黄丹池;骆碧香;;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方案化疗的疗效观察[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石远凯;;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治疗常见热点问题解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亮;初君盛;崔向丽;张俊廷;林松;;颅底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程骁峧;张日;李汉冲;谭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和尿新喋呤的表达[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程骁峧;张日;李汉冲;谭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和尿新喋呤的表达[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晓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6例报告[A];2007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徐卫;李建勇;吴汉新;陆化;仇红霞;卢瑞南;钱思轩;盛瑞兰;;70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林桐榆;;2009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诊治进展[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9 王维虎;王绿化;黄一容;刘新帆;余子豪;周立强;;Ⅱ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方法的选择——附268例分析[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姜文奇;徐瑞华;毛华;;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进展[A];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1)——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望治愈[N];科技日报;2005年
2 罗刚邋胡德荣;非霍奇金淋巴瘤指南出台[N];健康报;2007年
3 张旭;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指南出台[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刘万山;什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采写 本报记者 叶芳 实习生 贾亚敏 通讯员 陈捚 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瘤首席专家 林桐榆 教授;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N];广东科技报;2008年
6 张莉;中国版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出台[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范又;中国版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指南出台[N];光明日报;2007年
8 枫叶;染发致女性患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增加[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顾凯;不宜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两种疗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李颖;专家指出恶性淋巴瘤七成可治愈[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立强;非霍奇金淋巴瘤新分类方案及其预后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2 周君裔;非霍奇金淋巴瘤代谢组学研究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陆德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刘杰;山东汉族人群NHL免疫相关遗传易感基因SNP分析及其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房孝生;热休克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周爱萍;非霍奇金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微量肿瘤细胞的检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7 刘爱国;CD147及其抑制剂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力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林;Polo样激酶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冯海峰;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PTEN基因突变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何艳姣;沈阳地区鼻及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EB病毒相关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继静;90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生存分析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于倩倩;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过程中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3 花庆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尿液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定量与函数诊断模型的建立[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蕙旨;~(18)F-FDG PET/CT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不同阶段判断预后的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徐立业;CCL22、FOXP3、IL-10和IDO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齐雪军;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TEN、VEGF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5年
7 张坤;Pim-3蛋白对比P-gp、Bcl-2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遵义医学院;2016年
8 熊向乐;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9 贾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韩利梅;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生存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9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