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化拟南芥及转化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化拟南芥及转化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胡杨大片段 BIBAC文库 转化基因组学 拟南芥转化
【摘要】: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作为杨属(Populus)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研究木本植物耐受盐碱、干旱、高温等极端逆境性状的优良材料。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之后,胡杨研究的主要领域从以组织培养为中心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延伸向分子领域。研究证明,虽然以亲缘植物为模板克隆基因研究胡杨的耐盐碱模式在方法上可行,但因为物种差异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性,不能深入和彻底地阐明胡杨应对胁迫环境的分子机制。随着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诞生,对胡杨基因的挖掘分析从单一基因、单一信号通路途径发展到多基因、多信号通路途径是主要趋势。本学位论文使用胡杨基因组大片段插入pCLD04541质粒构建的BIBAC (Binary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IBAC)文库,花序浸染法(Floral-dip)转化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后,通过筛选表现出特异生长性状的转化型植株并分析,旨在完善胡杨转化基因组学研究平台,进一步筛选胡杨特异的性状基因(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102个文库克隆,共转化1320株拟南芥,得到T1代分子检测阳性植株225株,共34个株系,其中有可观察性状的株系6个。由于有败育情况发生,最终获得性状可稳定遗传的株系5个,主要集中于植株主茎和花序发育、侧茎分枝形成、种子形成等方面。(2)收集了可观察性状克隆下的植株形态数据,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形态上的变化主要有:变小、无柄、无茸毛,主茎或缺失,花序消失,果荚变短或败育,果荚增生、数目增多,种子增大、增重,等。(3)发现了转化型植株中2例矮化、败育型,1例果荚缩短、种子减产型,3例发育快速、植株高大型并种子增大、增重型,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68A1G5、68B1E2两个株系对野生型拟南芥矮化明显,花序消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68A1E3株系对野生型拟南芥发育异常,果荚明显缩短,种子数量骤减;68A1B2、78B1B9、78B2A6三个株系对野生型拟南芥生长优势明显,出现不同程度的侧枝增多、果荚增生、种子增长增重,在同等条件下,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可以推测,转化型拟南芥成功整合农杆菌所携带的胡杨大片段基因并表达,因此表现出上述性状。
【关键词】:胡杨大片段 BIBAC文库 转化基因组学 拟南芥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0
- 1.1 胡杨的研究概况9-10
- 1.2 拟南芥和植物转化10-14
- 1.2.1 模式植物拟南芥10-11
- 1.2.2 植物转基因研究概况11-12
- 1.2.3 拟南芥转基因方法简介12-14
- 1.3 人工染色体载体的发展及现状14-16
- 1.3.1 早期人工染色体载体14
- 1.3.2 BAC和TAC14-15
- 1.3.3 BIBAC15-16
- 1.4 高等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概况16-18
- 1.4.1 侧生分枝的发育调控16-17
- 1.4.2 花与果实的发育调控17-18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18-20
- 1.5.1 研究目的意义18
- 1.5.2 技术路线18-20
- 第二章 胡杨大片段基因转化拟南芥20-30
- 2.1 材料与试剂设备20-22
- 2.1.1 材料20
- 2.1.2 实验试剂20-21
- 2.1.3 实验设备21-22
- 2.2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22-24
- 2.2.1 拟南芥温室培养22-23
- 2.2.2 农杆菌活化23
- 2.2.3 农杆菌的分子检测23-24
- 2.2.4 Floral-dip转化拟南芥24
- 2.3 拟南芥T1代种子的阳性植株检测24-27
- 2.3.1 阳性植株筛选、移栽与栽培管理24-25
- 2.3.2 阳性植株的DNA提取25-26
- 2.3.3 DNA浓度测定及PCR扩增26
-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6-27
- 2.4 结果与分析27-30
- 2.4.1 质粒的分子检测结果分析27-28
- 2.4.2 拟南芥阳性植株分子检测结果分析28-29
- 2.4.3 小结29-30
- 第三章 转化型拟南芥的表型分析30-41
- 3.1 转化型T1代植株的表型观察30-36
- 3.1.1 转化型拟南芥的生长特征观察30-31
- 3.1.2 观察结果31-36
- 3.2 转化型植株与野生型表型统计对比36-37
- 3.2.1 数据采集36-37
- 3.2.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37
- 3.3 结果与分析37-41
- 3.3.1 主茎高度对比分析37-38
- 3.3.2 果荚长度和果荚数对比分析38-39
- 3.3.3 种子对比分析39-41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41-44
- 4.1 结论41
- 4.2 讨论41-43
- 4.3 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51
- 附录A51-52
- 附录B52-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蔡世鄂;;转化型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7期
2 赵学斌;;试析转化型抢劫犯罪认定标准[J];民营科技;2010年10期
3 石兵;曹效业;肖利;;“前沿研究”、“转化型研究”与新交叉模型的建立[J];科研管理;2008年04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勇;;浅论转化型抢劫[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李运才;刘登华;;转化型抢劫共犯中未使用暴力行为人的定性分析——以罗某等抢劫致人死亡案为例[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3 Jeffrey S Barrett;;转化型研究中的定量药理学(英文)[A];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第十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张海青;刘芳;;对转化型抢劫犯罪构成的几点理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苏秀英;;学生行为转化“十五字”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峰岭;转化型抢劫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2年
2 清华大学教授 罗永章;转化型创新人才不能再稀缺[N];光明日报;2014年
3 汪洋;转化型抢劫的成立[N];江苏经济报;2014年
4 常胜敏;“转化型抢劫”相关的几个问题及立法建议[N];法治快报;2007年
5 张能;转化型抢劫罪法条宜作修改[N];检察日报;2007年
6 朱鸿飞;完善转化型抢劫罪立法初探[N];江苏法制报;2006年
7 张能;转化型抢劫罪法条应修改[N];江苏法制报;2006年
8 张能;转化型抢劫罪法条宜作修改[N];江苏经济报;2006年
9 江苏省高邮市检察院 金坤;转化型抢劫罪存在未遂形态[N];检察日报;2008年
10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俊超 杨永中 苗庭选;转化型抢劫中“当场”是时空因素的统一[N];检察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热娜·玉素甫;论转化型抢劫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苟常平;转化型抢劫罪初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张巍;论转化型抢劫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杨邵华;论转化型抢劫罪[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盖士贤;论转化型抢劫罪[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晟;论转化型抢劫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张剑锋;转化型抢劫罪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军肖;转化型抢劫罪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康敏;转化型抢劫罪探究[D];扬州大学;2013年
10 李佳琦;转化型抢劫疑难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32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3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