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副溶血弧菌tdh2基因敲除、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0:19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弧菌tdh2基因敲除、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弧菌 tdh2毒力基因 生物学特性 TDH表达 基因调控


【摘要】:副溶血弧菌是革兰氏阴性嗜盐菌,主要分布在近海岸的海水、海产品以及盐渍食物中。它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生吃或者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会引起急性肠胃炎和败血症。TDH被认为是副溶血弧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主要由tdh2基因编码。由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感染引发的食物中毒已经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应用自杀载体p DS132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对副溶血弧菌RIMD2210633进行tdh2基因的敲除,并对tdh2基因进行了回补试验。从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特性出发,比较分析了tdh2敲除株与亲本株的生物学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副溶血弧菌tdh2的表达和基因调控机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和回补株的构建通过重叠PCR技术将tdh2基因编码区的上下游同源臂进行融合,克隆入自杀载体p DS132,并转化入大肠杆菌S17λpir中。通过接合转移的方法将重组质粒p DS132转移到副溶血弧菌RIMD2210633中,经第一轮及第二轮重组菌的筛选后获得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为了验证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是否发生极性突变,本章对tdh2敲除株进行了tdh2基因的回补试验。将tdh2基因片段克隆入载体p ACYC184,通过电转化的方式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中,从而得到副溶血弧菌tdh2回补株。本章成功获得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与回补株。2.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在逆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不同。为了研究tdh2对副溶血弧菌在逆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是否产生影响,本章通过比较副溶血弧菌亲本株与tdh2敲除株在生长、蛋白表达、耐药性、耐酸、耐胆汁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性,来分析tdh2基因对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生长、耐药性方面,两者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蛋白表达、耐酸及耐胆汁方面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tdh2敲除株与亲本株的菌体蛋白表达在29 KD附近以及29 KD与44.3 KD之间存在差异,其中一种差异性蛋白经质谱鉴定可能为细菌素C ABC转运ATP结合蛋白。副溶血弧菌亲本株比Vp:△tdh2更能够耐酸及耐胆汁。3.副溶血弧菌TDH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本章对tdh2基因进行了克隆,将tdh2基因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p GEX-4T-1上,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TDH。同时,本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关调控子m RNA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讨tdh2基因的调控机制。结果发现与副溶血弧菌亲本株相比,tdh2敲除株中vp0301、vp1995、vp2553、vp1549、vpa1332、vpa1348、vp0527、vpa1361、vp2890、vpa1312和vpa313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变化,结果表明tdh2基因能够调控这11个基因,其中vp0301、vp1995、vp2553、vp1549、vpa1312和vpa313表达上调,vpa1332、vpa1348、vp0527、vpa1361和vp2890表达下调。本研究对副溶血弧菌的tdh2基因进行敲除,并对tdh2敲除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tdh2基因的调控机制,为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以及毒力基因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对TDH进行了原核表达,为在蛋白质水平上对副溶血弧菌TDH的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tdh2毒力基因 生物学特性 TDH表达 基因调控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20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副溶血弧菌简介11
  • 1.2 副溶血弧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9
  • 1.2.1 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研究11-12
  • 1.2.2 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2-17
  • 1.2.3 tdh基因调控的研究现状17-19
  • 1.3 细菌基因敲除的研究现状19-20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
  • 1.4 主要研究内容20-22
  • 第二章 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和回补株的构建22-37
  • 2.1 引言22
  • 2.2 试验材料22-24
  • 2.2.1 菌株和质粒22
  • 2.2.2 主要试剂(盒)22-23
  • 2.2.3 主要仪器23
  • 2.2.4 引物23-24
  • 2.3 试验方法24-30
  • 2.3.1 菌种制备与保存24
  • 2.3.2 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的构建24-28
  • 2.3.3 副溶血弧菌tdh2回补株的构建28-30
  • 2.4 结果与分析30-36
  • 2.4.1 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的鉴定30-34
  • 2.4.2 副溶血弧菌tdh2回补株的鉴定34-36
  • 2.5 小结与讨论36-37
  •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tdh2敲除株生物学特性研究37-50
  • 3.1 引言37
  • 3.2 试验材料37-38
  • 3.2.1 副溶血弧菌样品37
  • 3.2.2 主要试剂37-38
  • 3.2.3 主要仪器38
  • 3.3 试验方法38-42
  • 3.3.1 溶血活性的测定38-39
  • 3.3.2 生长曲线和活菌数的测定39
  • 3.3.3 菌体及上清蛋白SDS-PAGE电泳39-41
  • 3.3.4 药敏试验41
  • 3.3.5 耐酸试验41
  • 3.3.6 耐胆汁试验41-42
  • 3.4 结果与分析42-48
  • 3.4.1 溶血活性比较42-43
  • 3.4.2 生长曲线和活菌数比较43-44
  • 3.4.3 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44-45
  • 3.4.4 药敏性比较45
  • 3.4.5 耐酸性比较45-46
  • 3.4.6 耐胆汁能力比较46-48
  • 3.5 小结与讨论48-50
  • 第四章 副溶血弧菌TDH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50-62
  • 4.1 引言50
  • 4.2 试验材料50-52
  • 4.2.1 菌株50
  • 4.2.2 主要试剂50-51
  • 4.2.3 主要仪器51
  • 4.2.4 引物51-52
  • 4.3 试验方法52-55
  • 4.3.1 TDH的原核表达52-54
  • 4.3.2 RT-PCR检测相关调控子的基因表达54-55
  • 4.4 结果与分析55-60
  • 4.4.1 TDH原核表达结果与分析55-57
  • 4.4.2 RT-PCR检测结果与分析57-60
  • 4.5 小结与讨论60-6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5.1 主要结论62
  • 5.2 展望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斐,寇运同,陈刚,纪伟尚,徐怀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弧菌[J];海洋科学;2000年09期

2 杜萌;陈吉祥;孙丰蓉;栾晓燕;王丹;李筠;张晓华;;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形成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其复苏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3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3期

4 邱波,姚斐,王本利;副溶血弧菌越冬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2年12期

5 韩东升;陈晓;李中杰;郑书发;余斐;陈瑜;;浙江省急性腹泻副溶血弧菌的流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10期

6 姬华;韩海红;王洪新;刘秀梅;;副溶血弧菌预测模型与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5期

7 金培婕;吴蓓蓓;王淑娜;俞盈;钱永华;方维焕;;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主要毒力基因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7期

8 杨芳;李秀娟;徐保红;;副溶血弧菌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6期

9 寇运同,李伟才,贾臻,顾绍平,张铁军;副溶血弧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2000年02期

10 蔡潭溪,蒋鲁岩,黄克和;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玲琳;励建荣;;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测与分型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金周浩;宋达锋;顾青;;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钟青萍;何彬斌;方祥;廖振林;郑彩瑜;颜峰飞;;副溶血弧菌的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林强;李宁求;付小哲;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牡蛎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流行情况调查[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石晓路;王艺;扈庆华;林一曼;邱亚群;李迎慧;马汉武;程锦泉;;深圳市2002-2008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特征研究[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丁宸;包志明;迟银娥;;54例副溶血弧菌肠道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王艺;扈庆华;牟瑾;林一曼;兰全学;石晓路;马汉武;程锦泉;杨志荣;;2007-2008年深圳市腹泻病副溶血弧菌监测及分子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8 雷爱莹;;南美白对虾败血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研究[A];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C];2006年

9 彭勇;丁云娟;林洪;王静雪;;三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赵峰;李毅财;段文佳;周德庆;;东部沿海城市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元跃;南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高达71.4%[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 罗学宏;当心嗜盐菌肆虐[N];湖南科技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彤;生鲜水产品,,怎个食法?[N];哈尔滨日报;2006年

4 ;海鲜中毒进入“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万义;副溶血弧菌高通量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基因分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蒋鲁岩;副溶血弧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汪雯;虾仁中副溶血弧菌杀菌技术的微生物预测模型与定量风险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4 坎布;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的致病性和主要毒力基因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杨雷;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祝儒刚;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及定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俞盈;副溶血弧菌VI型分泌系统功能及其调控[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义全;AphA和OpaR对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9 赵永刚;副溶血弧菌tdh、trh和tlh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基因敲除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瑞;副溶血弧菌丝氨酸蛋白酶及溶血素的表达、纯化、定点突变及弧菌多联DNA疫苗的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晓琳;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杨献伟;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副溶血弧菌种群进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效拟;2007-2013年广东省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病原特征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赵毅;双重环介导等温检测大肠杆菌和副溶血弧菌方法建立[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5 何再平;副溶血弧菌及其相关毒力因子检测方法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徐海堂;副溶血弧菌tdh2基因敲除、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侯书宁;副溶血弧菌调控蛋白CalR功能的初步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8 李香平;宁波地区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和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朱东升;副溶血弧菌分子检测靶点的发掘与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金周浩;副溶血弧菌的分子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46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46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