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2C19基因检测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优化作用
本文关键词:CYP2C19基因检测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优化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CYP2C19基因 血小板聚集率
【摘要】: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或溃烂继发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血小板激活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非常关键,能够预防心肌梗死并改善预后。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后者按其化学结构分为两大类:(1)噻吩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2)非噻吩吡啶类,包括替格瑞洛和坎格瑞洛等。临床上常用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有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替格瑞洛属于非前体类药物,无需代谢,吸收后即可发挥作用,不受CYP2C19的影响,而氯吡格雷属于前体类药物,需要经过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两次代谢过程才能转变为活性产物,这两次代谢过程均受CYP2C19的影响。当患者携带CYP2C19等位缺失基因(如*2、*3等)时,将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且其转化为活性产物的数量减少,因此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减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可将氯吡格雷代谢类型分为快代谢型、中等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中等代谢型或慢代谢型患者需要加大氯吡格雷剂量或是更换抗血小板药物。据此,哪一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临床获益更大,目前关于此方面的临床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为中等代谢并择期行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选择,即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标准剂量,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相关检验检查指标、血管病变及支架植入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9月-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择期行PCI的ACS患者207例,术前初始抗血小板治疗均为氯吡格雷300mg加阿司匹林300mg,术后根据CYP2C19基因分型进行分组,其中慢代谢型42例,中等代谢型94例,快代谢型71例。中等代谢型94例入选本研究,其中男65例,女29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加量组和替格瑞洛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有无差异,测量血小板聚集率,并随访1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出血事件、呼吸困难的发生。采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207例ACS并行择期PCI术的患者,其中慢代谢型约占20.3%,中等代谢型45.4%,快代谢型34.3%。2 随访1个月后,氯吡格雷加量组和替格瑞洛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事件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1)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24h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个月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PA2)低于氯吡格雷加量组(p0.001);(3)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值(△PA=PA1-PA2)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氯吡格雷中等代谢型患者,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加量有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但两组短期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CYP2C19基因 血小板聚集率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11-12
- 前言12-15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15-23
- 2 结果23-27
- 3 讨论27-31
- 4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综述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疗效的临床进展35-52
- 参考文献48-52
- 个人简历及所发表论文情况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素荣,张海林,米振洲,贾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介绍检查血小板聚集性的新方法[J];北京医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2 翁雪霞;贺抗;;太原地区118名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的观察[J];山西医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3 蔡晓明;韩洁;;100名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结果[J];人民军医;1990年03期
4 王维胜,袁循基;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年01期
5 戴春福;;清营化瘀合剂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山西中医;1993年01期
6 程久芬,郑田春,荆腊莹;癌症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测定和临床意义[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7 王世一,徐酉华;血友病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师志芳;崔炜;谷国强;都军;刘凡;谢瑞芹;刘静;任小娟;;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0年01期
9 陈晓燕;梁建文;胡雪松;张新霞;;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对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07期
10 曹剑波;钱金娥;;阿斯匹林肠溶胶囊致血小板聚集率降低1例[J];抗感染药学;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晖南;侯建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血小板聚集率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赞舜;马永兴;丁佩珍;赵介域;夏美丽;徐鹏;杨月娥;;高压氧对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血流变、动脉血氧及智力活动的影响[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3 张文敏;唐茂云;黄忆明;胡小平;;四种调和油对大鼠血脂、脂质过氧化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老年营养暨第二届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4 黄鹤飞;陈爱民;刘春霞;钱安斌;吕玉明;;吸烟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徐露;董志;王如伟;黄黎;;多个厂家EGB制剂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及PAF含量的影响[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杨维维;唐海沁;徐维平;黄晓晖;李结华;;阿司匹林不同剂量和给药方法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辽宁省人民医院 李敏;服抗血小板药听医生的[N];健康时报;2008年
2 ;抗血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3 冯友根;黄连素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星;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剂量、基因多态性、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秋芳;氯吡格雷不同服药时间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钱仁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比较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韩磊;活血通痹方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疗效观察[D];山西中医学院;2015年
4 张钰;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预后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年
5 朱辉;氯吡格雷低反应冠心病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6 严菲;三种多肽KM-5、13、14对血小板聚集及活化功能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7 魏静;CYP2C19基因检测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优化作用[D];郑州大学;2016年
8 孙艳艳;血小板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师志芳;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规律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10 王薇;随机午餐饮食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7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5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