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少孢节丛孢中氨渗透酶基因敲除及线虫诱导捕器的活性物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00:08

  本文关键词:少孢节丛孢中氨渗透酶基因敲除及线虫诱导捕器的活性物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少孢节丛孢 NH_3渗透酶 线虫 WF4-1


【摘要】: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一些细菌可以产生尿素诱导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产生捕食器,并证实是尿素下游产物NH3发挥诱导功能。本论文通过对少孢节丛孢中的3个氨渗透酶基因AmtB80、AmtB43以及AmtB6进行敲除,初步探索NH3诱导少孢节丛孢产捕食器的分子机制。线虫能诱导捕食线虫真菌产生捕食器,本论文用活性追踪法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代谢产物进行诱导活性物质分离并对得到的活性物质进行广谱性测定,得到以下结果:1.用基因敲除技术敲除了少孢节丛孢中AmtB80,AmtB43以及AmtB6三个NH3渗透酶蛋白基因,得到三个敲除突变体AAmtB80、AAmtB43和AAmtB6,对三株敲除突变体和野生型菌进行了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线虫诱导、NH3诱导、产孢量、抗渗透压比较。发现,NH3诱导三株敲除株产生的捕食器都明显低于野生型,产孢量分析显示三株突变体产孢量明显降低。其他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线虫诱导和抗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2.通过活性追踪从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的代谢物中分离到化合物WF4-1,该化合物具有诱导捕器形成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0.02 mg/mL浓度下诱导效果最好,广谱性分析发现WF4-1可以诱导6株不同的捕食线虫真菌产生捕食器,其中卵形节丛孢YMF1.03316 (Arthrobotrys oviformis)、贵州节丛孢YMF1.00014 (Arthrobotrys guizhouensis)、少孢节丛孢YMF 1.01883 (Arthrobotrys oligospora)产生粘性网,(Drechslerella effuse)YMF 1.00583、空环单顶孢YMF 1.01480(Drechslerella coelobrocha)产生收缩环,长孢隔指孢YMF1.01460(Dactylelina leptospora)产生粘性球。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evus)的代谢物的LC-MS检测显示全齿复活线虫也可以产生WF4-1。本论文创新点:1.首次对少孢节丛孢中NH3渗透酶基因进行敲除。2.首次用活性追踪法从线虫中分离诱导捕食线虫真菌产捕食器的活性物质。
【关键词】:少孢节丛孢 NH_3渗透酶 线虫 WF4-1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16
  • 1 前言9-10
  • 2 捕食线虫真菌产生捕食器的诱导因素研究10-13
  • 3 捕食线虫真菌产捕食器分子机制的研究13-15
  • 4 本论文的内容和意义15-16
  • 第二章 少孢节丛孢中氨渗透酶AmtB80、AmtB43和AmtB6功能的初步研究16-48
  • 1 前言16-17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17-29
  • 2.1 实验所用菌株和质粒17
  • 2.2 实验所用培养基和缓冲液17-18
  • 2.3 实验所需试剂18
  • 2.4 实验仪器18
  • 2.5 实验方法18-29
  • 3 实验结果29-46
  • 3.1 少孢节丛孢中氨渗透酶的序列分析29-33
  • 3.2 少孢节丛孢氨渗透酶的系统发育分析33-35
  • 3.3 少孢节丛孢氨气渗透酶相关基因同源重组载体的构建35-37
  • 3.4 转化子的筛选和PCR验证37-39
  • 3.5 野生菌株和敲除菌株的比较39-46
  • 4 小结与讨论46-48
  • 第三章 秀丽隐杆线虫诱导捕食线虫真菌产捕食器活性物质的分离48-66
  • 1 前言48-49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49-56
  • 2.1 所用线虫和菌株49
  • 2.2 实验所用培养基和试剂49
  • 2.3 实验所用仪器49-50
  • 2.4 实验方法50-56
  • 3 实验结果56-64
  • 3.1 粗分样品对少孢节丛孢产捕器活性的诱导56-58
  • 3.2 化合物的鉴定结果58-59
  • 3.3 化合物WF4-1的梯度活性测定59-61
  • 3.4 WF4-1广谱性测定61-64
  • 4 小结与讨论64-66
  • 全文总结66-67
  • 附录67-70
  • 参考文献70-75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仁恒,刘杏忠,孙漫红;黄山的捕食线虫真菌[J];真菌学报;1996年03期

2 李琪,高仁恒;我国对捕食线虫真菌的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3 谭鸿明,左新;食线虫真菌——潜在的家畜线虫生物控制剂[J];云南畜牧兽医;2000年01期

4 缪作清,刘杏忠;捕食线虫真菌在北京地区果园中的季节性分布(英文)[J];菌物系统;2003年01期

5 杨金奎,梁连铭,李娟,张克勤;食线虫真菌侵染性胞外酶和生防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10期

6 章靖,莫明和,邓敬石,张克勤;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苏鸿雁;李延清;;几种家畜新鲜粪便中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情况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覃炳伟;张金莲;刘斌;;捕食线虫真菌大孢单顶孢——中国新纪录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6年04期

9 章靖;毕廷菊;樊竹青;;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捕食线虫真菌应用价值初步评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张晟;乔敏;马莉;林碧莲;辛雄;莫明和;;捕食线虫真菌Drechslerella dactyloides Gα基因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杏忠;裘维蕃;;食线虫真菌的研究进展[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2 李天飞;张克勤;刘杏忠;;食线虫真菌研究简史[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四卷)[C];1996年

3 张克勤;;捕食线虫真菌分类研究进展[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4 赖屹玲;刘杏忠;;食线虫真菌对线虫功能反应的应用及分子机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梁连铭;杨金奎;柳树群;张克勤;;食线虫真菌体壁降解蛋白酶的晶体结构解析和催化活性的关键结构特征[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莫明和;张克勤;曹蕾;;食线虫真菌群落多样性初探[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7 莫明和;;利用食线虫真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孙漫红;唐霖;刘杏忠;;土壤抑菌作用对食线虫真菌及其制剂的影响[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9 魏志艳;刘雪峰;;一种捕食线虫真菌与其他树栖真菌的关系初探[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张颖;张克勤;;中国捕食线虫真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遗传结构和隐存种研究[A];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会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明莲;食线虫真菌侵染性胞外蛋白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D];云南大学;2003年

2 刘淑芬;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的生态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王芯;细菌调控捕食线虫真菌捕杀线虫的分子机制[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跃科;少孢节丛孢中氨渗透酶基因敲除及线虫诱导捕器的活性物质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刘越;参与捕食线虫真菌寡孢节丛孢捕食器官形成的长非编码RNA初探[D];云南大学;2016年

3 周静;寡孢节丛孢GPCR(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相关基因的功能初步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4 黄慧妮;食线虫真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菌株退化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王伟;中国部分地区捕食线虫直菌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朱海;中国五省(区)食线虫真菌的分离鉴定和分子分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金莲;广西捕食线虫真菌分类及其分子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8 刘金韬;从基因组探寻长孢亚隔指孢捕食适应性及进化[D];云南大学;2015年

9 马名川;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的细菌的分离及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苏浩;氨基酸诱导寡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的条件和机制初步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46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746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