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研究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抑酸效应及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01 01:25

  本文关键词:研究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抑酸效应及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消化性溃疡 抑酸效应 奥美拉唑 雷贝拉唑 细胞色素P酶C 基因多态性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抑酸效应及与细胞色素P450酶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和雷贝拉唑组,各42例,奥美拉唑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雷贝拉唑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对比观察两种药物24 h抑酸情况,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测定CYP2C19基因型。结果奥美拉唑组不同CYP2C19基因型24 h抑酸效应、抑酸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雷贝拉唑组抑酸效应、抑酸持续时间、p H值均显著优于奥美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酸突破多发生在夜间20:00后,奥美拉唑组发生19例(45.2%),雷贝拉唑组发生22例(52.4%);雷贝拉唑组p H值为(2.16±0.71),高于奥美拉唑组的(1.16±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贝拉唑组持续时间为(2.15±1.13)h,低于奥美拉唑组的(3.10±1.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抑酸效应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大,雷贝拉唑抑酸效应几乎不受影响,雷贝拉唑抑酸效应显著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单位】: 沈阳242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抑酸效应 奥美拉唑 雷贝拉唑 细胞色素P酶C 基因多态性
【分类号】:R573.1
【正文快照】: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复发率较高,并且可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当前质子泵制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最有效的一类药物[1]。近年来发现,质子泵抑制剂代谢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高度依赖,药动学、药效学等受到基因多态性的影响[2,3]。基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春燕,王嗣岑,雷莉,罗金燕,贺浪冲;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雷贝拉唑及其代谢产物[J];中国药房;2005年14期

2 王健,陈幼祥,吕农华,王崇文;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5年10期

3 张康;;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J];新疆医学;2007年01期

4 谭玲,周澎涛,傅得兴;雷贝拉唑的药理与临床[J];中国新药杂志;2000年06期

5 雷贝拉唑多中心临床观察协作组;雷贝拉唑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一日抑酸效果[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8期

6 吴明浩,周会新;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12期

7 房玉亮;雷贝拉唑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日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03年05期

8 罗金燕,牛春燕,王学勤,朱有玲,龚均;雷贝拉唑单剂量口服对夜间酸突破及夜间碱化波的影响[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年05期

9 王红,余兰,石国庆,王海波;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2004年01期

10 牛春燕,罗金燕,王学勤,朱有玲;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抑酸效应的影响[J];胃肠病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陈笑艳;顾琦;钟大放;;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血浆中雷贝拉唑[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二届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红;代晓燕;李成建;;雷贝拉唑不良反应4例[A];2013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3年

3 陈宗永;;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A];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中国第十四届内镜医学学术大会、《中国内镜杂志》创刊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恩德思奖(Endoscopics Award)颁奖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5年

4 徐军霞;余云华;詹开宇;张冬梅;;雷贝拉唑对心血管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发相关性溃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黎红光;吴明东;林慧萍;汪望月;尚惺杰;;尿囊素铝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53例观察[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黎红光;吴明东;林慧萍;汪望月;尚惺杰;;尿囊素铝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53例观察[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李志;何明顺;;雷贝拉唑联合溃愈颗粒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白班俊;黄国美;叶丽敏;;雷贝拉唑联合快力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分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秦文燕;曹群奋;陈勇华;刘晓;林赛争;;雷贝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及检测[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陆维宏;程胜平;周水英;李彬斐;;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德明;雷贝拉唑的药效学特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张辉;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新型抑酸剂雷贝拉唑有三大优点[N];大众卫生报;2008年

4 刘远芬;春季保“胃”战[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陈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PPI使用指引[N];医药经济报;2014年

6 亦舟;“三驾马车”治溃疡[N];医药经济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磊;CYP2C19和IL-1基因多态性对PPIs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影响及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葵;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2 江向红;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和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D];浙江大学;2007年

3 刘世艳;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酒精相关性胃粘膜损伤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4年

4 张捷;雷贝拉唑人体内定量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宏伟;雷贝拉唑与两种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冯丽;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燕;包含不同剂量雷贝拉唑、不同疗程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分析—浙江省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史云;雷贝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影响的临床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9 查德华;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及抗生素对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10 张超;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69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769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b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