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1A1和GST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CYP1A1和GST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细胞色素P450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男性不育 荟萃分析
【摘要】:目的:不孕不育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男女双方因素各占一半。男性不育是个复杂的疾病,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作用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等。环境污染产生许多有害的外源性物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殖健康,为避免外源性物质在组织以及细胞的积累,造成对人体的损伤,解毒酶基因编码的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分别参与了外源性物质I相和II相解毒过程。国内外已有解毒酶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的研究,但因种族,样本量,以及基因分型方法的不同,导致结论也不尽相同。本研究探索了CYP1A1(rs4646422和rs1048943),GSTM5(rs11807),GSTM3(rs1571858,rs7483和rs3814309)和GSTP1(rs1695)4个基因7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和中国汉族男性不育之间的关性,为今后男性不育的治疗和预测各基因型导致患病的风险提供依据。同时,本文检索之前研究CYP1A1和GST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数据以及资料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验证CYP1A1和GST基因多态性和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组-对照组的方法,根据标本采集标准,收集了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到南京军区总医院男科就诊的男性血样共827例,其中不育男性386例(包含无精子症患者153例,少精子症患者233例),作为对照组的健康男性441例,采用Mass ARRAY i PLEX GOLD的基因分型的方法分析4个基因7个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卡方检验,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度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不育之间的关性。荟萃分析是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提取相关数据以及资料,利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出OR值和95%CI,同时进行异质性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的检测,以评价解毒酶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的关性。结果:实验研究的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平均禁欲天数没有统计学差异。激素五项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病例组。泌乳素,雌二醇以及睾酮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GSTM3基因rs7483,与野生基因型AA比较,纯合突变型GG增加男性不育的风险(OR=1.22,95%CI:1.04-2.11,P=0.023);亚组分析在无精子症组,与野生基因型AA比较,纯合突变型GG增加男性不育的风险(OR=1.27,95%CI:1.03-2.60,P=0.035);亚组分析在少精子症组,与野生基因型AA比较,纯合突变型GG增加男性不育的风险(OR=1.19,95%CI:1.04-2.25,P=0.013)。GSTM3基因rs3814309,与野生基因型CC比较,纯合突变型TT增加男性不育的风险(OR=1.22,95%CI:1.05-2.09,P=0.033);亚组分析在无精子症组,与野生基因型CC比较,纯合突变型TT增加男性不育的风险(OR=1.23,95%CI:1.12-2.51,P=0.014);亚组分析在少精子症组,与野生基因型CC比较,纯合突变型TT增加男性不育的风险(OR=1.21,95%CI:1.13-2.27,P=0.020)。单倍型分析发现rs7483-rs3814309连锁遗传,G-T单倍型增加男性不育风险(OR=1.09,95%CI:1.02-2.36,P=0.035)。而CYP1A1(rs1048943和rs4646422),GSTM5(rs11807),GSTM3(rs1571858)和GSTP1(rs1695)4个基因5个位点各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男性不育不存在相关性。荟萃分析的结果,CYP1A1(rs4646903)等位基因模型C vs.T(OR=1.36,95%CI:1.01-1.83,Ph=0.000),纯合比较模型CC vs.TT(OR=2.18,95%CI:1.15-4.12,Ph=0.000)和隐性比较模型CC vs.CT+TT(OR=1.86,95%CI:1.09-3.20,Ph=0.013)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酶活性基因缺失型GSTM1(-)与具有酶活性基因野生型GSTM1(+)(OR=1.31,95%CI:1.08-1.60,Ph=0.000)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STM1基因的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存在相关性。缺乏酶活性基因缺失型GSTT1(-)与具有酶活性基因野生型GSTT1(+)(OR=1.31,95%CI:1.02-1.68,Ph=0.000)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STT1基因的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研究发现GSTM3基因rs7483位点纯合突变基因型GG增加男性不育风险,GSTM3基因rs3814309位点纯合突变基因型TT增加男性不育风险,其他CYP1A1(rs1048943和rs4646422),GSTM5(rs11807),GSTM3(rs1571858)和GSTP1(rs1695)5个位点与男性不育不存在相关性。荟萃分析结果显示CYP1A1(rs4646903)纯合突变基因型CC增加男性不育的风险。缺乏酶活性基因缺失型GSTM1(-)和GSTT1(-)增加男性不育风险。由此可见解毒酶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相关性需在不同SNP位点进行研究,才可说明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男性不育 荟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98.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绪论13-18
- 第一章 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18-47
- 1.1 前言18-19
- 1.2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19-34
- 1.2.1 研究对象选择19-21
- 1.2.2 研究对象资料采集21
- 1.2.3 实验试剂和仪器21-23
- 1.2.4 实验研究方法23-34
- 1.3 实验结果34-44
- 1.3.1 实验样本的基本资料34-35
- 1.3.2 DNA样本提取成功的鉴定和纯度的检测35
- 1.3.3 利用MassARRAY iPLEX GOLD方法基因分型的结果分析35-38
- 1.3.4 CYP1A1基因多态位点rs4646422和rs1048943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与男性不育相关性分析38-43
- 1.3.5 CYP1A1基因多态位点rs4646422-rs1048943单倍型分析结果43
- 1.3.6 CYP1A1基因多态位点rs4646422和rs1048943的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与男性精子浓度与活力之间的分析43-44
- 1.4 讨论44-46
- 1.5 结论46-47
- 第二章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47-73
- 2.1 前言47-48
- 2.2 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48-50
- 2.2.1 研究对象选择48
- 2.2.2 研究对象资料采集48
- 2.2.3 实验试剂和仪器48
- 2.2.4 实验研究方法48-50
- 2.3 实验结果50-70
- 2.3.1 实验样本的基本资料50-51
- 2.3.2 DNA样本提取成功的鉴定和纯度的检测51
- 2.3.3 利用MassARRAY iPLEX GOLD方法基因分型的结果分析51-58
- 2.3.4 GSTM5基因多态位点rs11807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与男性不育相关性分析58-60
- 2.3.5 GSTM3基因多态位点rs1571858,rs7483和rs3814309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与男性不育相关性分析60-63
- 2.3.6 GSTP1基因多态位点rs1695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与男性不育相关性分析63-68
- 2.3.7 GSTM3基因多态位点rs1571858,rs3814309和rs7483单倍型分析结果68-69
- 2.3.8 GST基因多态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与男性精子浓度与活力之间的分析69-70
- 2.4 讨论70-72
- 2.5 结论72-73
- 第三章 解毒酶基因(CYP1A1, GSTM1和GSTT1)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Meta分析73-94
- 3.1 前言73
- 3.2 资料与方法73-75
- 3.2.1 文献检索方法73-74
- 3.2.2 研究对象74
- 3.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74
- 3.2.4 资料提取74
- 3.2.5 统计学分析74-75
- 3.3 结果75-92
- 3.3.1 文献检索结果75
- 3.3.2 Meta分析结果75-91
- 3.3.3 异质性与敏感性分析91-92
- 3.3.4 发表偏倚的分析92
- 3.4 讨论92-93
- 3.5 结论93-94
- 全文总结与展望94-96
- 参考文献96-10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2-103
- 致谢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昌,李占荣;男性不育患者四种激素水平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2年05期
2 张若鹏,邵华;中国古代男性不育源流文献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1期
3 黄世明;男性不育与锌[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年03期
4 王益鑫;郑菊芬;;男性不育研究新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年09期
5 姚文亮;吴飞华;;男性不育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年04期
6 陈忠;陈丽君;;男性不育320例原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7年02期
7 ;澳研究发现男性不育与缺乏光照有关[J];生物学通报;2008年11期
8 罗胜萍;;3700例男性不育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01期
9 杨晓华;;27例高铅血症男性不育治疗体会[J];生殖与避孕;2009年07期
10 ;男性不育的治疗原则[J];农家之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继灿;;男性不育临床工作的几点思考[A];第5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暨男科提高班讲义[C];2007年
2 李宏军;;男性不育的诊治[A];全国第三届不育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宏军;;男性不育诊治新理念[A];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人类精子库管理学组第三届年会全国男性生殖医学和精子库管理新进展第四次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吴伯聪;;男性不育治疗进展[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男性病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5 孙振高;连方;张建伟;刘延荷;王利红;;中药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男性不育临床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汪明德;;男性不育诊治概要[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不孕不育与性医学研讨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7 贾孟春;;环境因素和男性不育[A];第四届全国不孕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宏军;;提高男性不育疗效的思路与对策[A];第四届全国不孕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静宇;代小华;曾宪录;宋运淳;;男性不育与联会复合体的关系[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陈文卓;吴培臣;连林蕊;;浅谈男性不育不孕症[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付东红;一项研究为男性不育治疗提供新思路[N];健康报;2013年
2 江西 副主任医师 熊国保 谢立;男性不育是一些疾病的信号[N];家庭医生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宁;男性不育 并非顽症[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李宏军;治疗男性不育基本原则[N];健康报;2011年
5 通讯员 南轩言 记者 程守勤;一种蛋白或与男性不育有关[N];健康报;2014年
6 金慰鄂;男性不育与生活环境[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辛才林;感染——男性不育的天敌[N];家庭医生报;2007年
8 陈茂j 夏志俊;浙港科学家联手破解男性不育之谜[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钱铮;日本将研究基因异常与男性不育的关联[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陈小飞邋冯立中;治疗男性不育 阳春三月最佳[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兆磊;人乳酸脱氢酶C4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在男性不育发病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白双勇;超重、肥胖对男性生育力影响系列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阿周存;5个男性不育候选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疾病的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戴继灿;男性不育证候、用药规律及其肾阳虚型的代谢组学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刘舒媛;男性不育与POLG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朱清毅;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田卉;miRNA和遗传因素在男性不育发生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黄河龙;MicroRNA在男性不育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牛志宏;环境和遗传因素导致男性不育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贺小进;男性不育易感基因的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彦;瘦素受体及ssp411基因的生殖生物学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超;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周青;CYP1A1和GST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4 李儒楷;丝氨酸蛋白酶差异表达及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晋学飞;染色体核型异常致男性不育的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杜日成;染色体结构异常与男性不育、流产死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叶楠;男性不育患者精母细胞减数分裂遗传重组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陶欣荣;男性不育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9 程俊杰;孕酮受体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男性不育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孙忠凯;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关系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2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79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