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COX-2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COX-2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血栓弹力图 COX-1受体 COX-2受体
【摘要】: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缺血性脑梗死以及缺血性脑梗死复发患者阿司匹林疗效,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患者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同时对缺血性脑梗死复发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0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11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35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9.53±9.78)岁。将所有患者根据临床发病次数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其中初发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复发组74例(男53例,女21例),复发组选入标准为近1年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经治疗稳定后出院继续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天的情况下再次发生的缺血性卒中。所有入选病例均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月以上,其中复发患者于入院当天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阿司匹林疗效,以血栓弹力图花生四烯酸(AA)诱导剂诱导下血小板抑制率50%作为判别阿司匹林抵抗的标准,比较缺血性脑梗死初发及复发组AR的发生率情况。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血尿便三大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生化全项、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并对两组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临床特征进行比较,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TEG检测结果显示:在42例初发患者中,12例产生阿司匹林抵抗,30例为阿司匹林敏感;在74例复发患者中,42例产生阿司匹林抵抗,32例为阿司匹林敏感,其中初发组AR发生率为28.57%,复发组AR发生率为56.76%。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组中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56.76%)明显高于初发组(28.57%)(P0.01),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组和初发组一般临床特征比较显示,脑梗死复发组糖尿病[73.33%对47.62%,x2=8.362,P=0.004]和冠心病[21.62%对0.07%,x2=4.101,P=0.043]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型、BMI、TG、CHOL、LDL、HDL、HCY及hs-CRP的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P0.2的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抵抗(AR)(OR 2.92,95%CI:1.255-6.794,P0.05)、糖尿病(OR2.655,95%CI:1.142-6.172,P0.05)与缺血性脑梗死复发明显相关。第二部分缺血性脑梗死患者COX-1及COX-2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COX-1基因-1676AG、C50T、-A842G位点及COX-2-G765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06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作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通过PCR技术及基因测序检测COX-1及COX-2基因的4个功能多态性位点,所有患者规律服用阿司匹林7天后通过TEG检测入选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两组间COX-1、COX-2基因型差异;所有患者于入院后24小时内完善血尿便三大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生化全项、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并对药物抵抗组和敏感组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相关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同时所有入选患者均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半年,并进行为期半年的临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再发脑梗死,次要终点事件包括脑出血、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等。观察其终点事件发生率与药物抵抗及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1 TEG结果显示:70例首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45(64.3%)例为AS组,25(35.7%)例为AR组。AR组与AS组在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脂(CHOL、TG、HDL、LDL)、HCY等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OX-1基因C50T及-A842G位点未见多态性,COX-1及COX-2基因其他2个功能多态性位点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均符合其一致性,AR组COX-1-1676AG位点及COX-2-G765C位点的基因分布频率与A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7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半年随访结果显示:共发生12例(17.14%)不良事件,其中主要终点事件8例(11.4%),次要终点事件4例(5.7%),包括脑出血2例(2.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1.4%)及死亡1例(1.4%)。AS组与AR组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脑梗死复发组患者AR发生率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不同基因型与临床预后比较:携带COX-2-G765C位点GC+CC基因型和携带COX-1-1676AG位点AG+GG基因型与临床主要终点事件脑梗死复发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司匹林抵抗、合并糖尿病能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2中国汉族人群COX-1基因-A842G及C50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罕见,与AR的发生无明显关联;3 COX-1-1676AG与COX-2 G765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R、主要终点事件脑梗死复发间比较未见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血栓弹力图 COX-1受体 COX-2受体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0
- 英文缩写10-11
- 引言11-14
-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14-28
- 前言14-15
- 材料与方法15-18
- 结果18-19
- 附表19-21
- 讨论21-24
- 小结24-25
- 参考文献25-28
-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COX-1 及COX-2 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28-43
- 前言28-29
- 材料与方法29-33
- 结果33-34
- 附图34-36
- 附表36-38
- 讨论38-41
- 小结41-42
- 参考文献42-43
- 结论43-44
-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44-57
- 参考文献52-57
- 致谢57-58
- 个人简历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英阶,杨桂花,李亚力;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防治[J];山东医药;2004年14期
2 颜东,吕树铮,刘文娴;阿司匹林抵抗[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4年03期
3 谭真,黄德嘉;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6期
4 郭素箴,党群;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年06期
5 高东升,倪幼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年S1期
6 蒋凌云,陈晓平;阿司匹林抵抗[J];华西医学;2005年03期
7 曹雪滨;曹蕊;王士雯;;阿司匹林抵抗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5年05期
8 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2期
9 张立志;孙琪;;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10 王志军;柯元南;;阿司匹林抵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王建筑;张鉴;;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张仁岗;张军平;张伯礼;;浅析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黄伟剑;张怀勤;;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蓓芸;;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5 张恒;郑哲;;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的关联性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陈辉;罗钢;杨思进;;阿司匹林抵抗中西医研究概况[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仁岗;;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弦;陆国平;;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部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晔;郭大文;王德生;;阿司匹林抵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谭维羚;马战清;曹华明;;联合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友根;关注阿司匹林抵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 王林邋刘道安 孙晓军 整理;阿司匹林抵抗的争议[N];健康报;2007年
3 刘道安邋孙晓军;应客观理性看待“阿司匹林抵抗”[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陈韵岱;正确认识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临床意义[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对“阿司匹林抵抗”不必杞人忧天[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张葳;重视阿司匹林抵抗问题[N];中国医药报;2011年
7 张葳;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抵抗的有益补充[N];健康报;2012年
8 河北以岭医院络病门诊 李彦霞 贾振华;动脉硬化别忘了“金三角”[N];河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寒昱;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及川芎嗪干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晓利;老年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患率调查与遗传易感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3 刘霖;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及临床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陈世德;早期识别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芳;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栓弹力图特点及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小琴;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5年
4 孙伟新;2型糖尿病状态下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黄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调查[D];东南大学;2015年
6 孙晓欣;GPIa和COX-2基因多态性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李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COX-2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8 柴志强;复方丹参滴丸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9 尹承华;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卞秋武;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55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85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