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运动性疲劳 骨骼肌 自由基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依据不同的预处理措施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预处理组、CGRP预处理组、辣椒素(CAP)预处理组、CAP预处理+CGRP预处理组,各组动物在安静状态时、运动80min时和运动至力竭后即刻处死。然后用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上述条件下大鼠腓肠肌神经肌肉接头CGRP的表达变化;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上述条件下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形态结构的变化;用化学比色的方法检测上述条件下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1)给予CGRP预处理后,大鼠运动至力竭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给予CAP预处理后大鼠运动至力竭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2)CGRP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免疫结果显示,CGRP的免疫阳性产物在肌纤维纵切面上,其形状为椭圆形或棒状,主要分布于肌纤维膜的表面。给予CGRP预处理后,大鼠腓肠肌神经肌肉接头CGRP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给予CAP预处理后,大鼠腓肠肌神经肌肉接头CGRP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3)HE染色显示,安静状态下各组骨骼肌的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80min时除CGRP预处理组骨骼肌的细胞核明显增多、增大外,其余各组均无明显改变;力竭运动后即刻与安静状态下相比,除CAP预处理组无明显改变外,其余各组骨骼肌的细胞核均明显增多、增大;4)化学比色结果显示,给予CGRP预处理后,大鼠骨骼肌中SOD、GSH-PX和CAT的活性明显下降(P0.05),MDA的含量明显上升(P0.05),而给予CAP预处理后大鼠骨骼肌中SOD、GSH-PX和CAT的活性明显上升(P0.05),MD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CGRP加剧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运动性疲劳 骨骼肌 自由基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XJK011QTM002)
【分类号】:G804.7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宜;方剑乔;汪存信;马桂芝;;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力竭运动大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8年02期
2 戚正本;;多核细胞的形成机理及其运动医学意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年06期
3 佘飞,孙威,毛节明,王宪;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转基因预防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及其抗氧化应激机制(英文)[J];生理学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罗学港;王慧;陈旦;;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6年07期
2 刘tD;窦思东;易红梅;何玲玲;吴追乐;何芙蓉;李守江;童伯瑛;游世晶;;经皮穴位电刺激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3 张超贤;郭李柯;郭晓凤;;电针联合贞芪扶正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自由基反应、NF-κB活化、TGF-β1和CTGF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09期
4 石君杰;黄玲芬;;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运动性疲劳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6-酮-前列腺素_(1α)、血栓素B_2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年03期
5 董欣鑫;姚兰;方芳;许峰;;神经肽P物质对高氧损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年04期
6 姜茜;刘艳环;刘丽红;殷林波;马集;卢畅;阎萍;马国栋;刘彦娜;刘克敏;;外源性磷酸肌酸对力竭运动小鼠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年01期
7 王斌;李向培;;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J];安徽医药;2012年12期
8 王少华;许峰;党红星;;不同氧浓度暴露对早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损伤及CGRP的保护效应[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年02期
9 张彩;杨华元;曹海涛;;TEAS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英文)[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1年04期
10 柳华;杨翼;石武谛;张杰;;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超负荷训练大鼠心肌PKCδ和PKCε表达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陵;万宁;;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所致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09期
2 宋刚;王馨塘;谢敏豪;;运动与肌肉干细胞[J];体育科学;2006年06期
3 王运林;刘晓晴;夏秦;官玉红;;从人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纯化破骨细胞的简单方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年01期
4 杜文喜;陈于东;童培建;潘杰;;破骨细胞体外培养分化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2期
5 吴立红;方剑乔;邵晓梅;董晓敏;;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0期
6 李靖,王旭东,潘利萍;低频电针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耐力性运动疲劳的康复疗效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7 卫宏图,陈世益,李云霞,陈疾忤,张鹏,李宏云;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成肌细胞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及波形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8 卫宏图,陈世益;骨骼肌损伤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9 沙慧芳,冯久贤,顾伟勇,史振余;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骼肌定向分化的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10 刘波,于世凤;关于破骨细胞来源的几种学说[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高顺生;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汪巧芳;关于运动性疲劳与恢复[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张卫军;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研究的进展[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4 刘长江,凌丽平,刘铁民;运动性疲劳研究回顾[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李丽,常波;浅谈中医药在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军,王有清;运动性疲劳的测定和消除[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3期
7 常波;;中医药与运动性疲劳[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11期
8 姚卫宇;刘丽茹;;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郝春丽;;试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几个生化问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何景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方法[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沅鑫;贾丹兵;李乃民;唐立明;李春杰;刘珊;;运动性疲劳的病因探析与诊断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许兴涛;刘文;杨建宇;王三好;于峥;;消除运动性疲劳常用中药的研究回顾[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丽英;;线粒体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探讨[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赵政;;砭石治疗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季宇彬;李佳欢;汲晨锋;;运动性疲劳与钙调节机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石红;;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诊断标准与恢复方法[A];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靖;杨菲菲;陈熹微;王露寒;;运动中音乐刺激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影响[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马来虎;;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9 丁俊华;;冰雪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江志全;李天立;李长顺;梅志亮;;射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与防治[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季洪光;要让运动性疲劳不再[N];科技日报;2005年
2 林峰;用中医整体观研究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方法[N];科技日报;2005年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李开刚;怎样消除运动性疲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朱寒雨;运动性疲劳如何除[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李开刚;怎样消除运动性疲劳[N];中国体育报;2001年
6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丰城市新城中心学校 丁伟志;改善代谢消除运动性疲劳[N];宜春日报;2007年
8 蓝天;怎样消除运动后疲劳[N];大众卫生报;2006年
9 柴海强;阿胶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常州市新桥中学 刘猛;高三体育专业集训策略研究[N];江苏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友樾;不同耳穴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晓琳;减味无比山药丸结合导引术消除运动性疲劳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徐传香;脊髓5-HT系统在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4 汶希;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李靖;放松音乐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及对大鼠纹状体及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张蓉;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黄鑫;温肝阳滋肾阴时相组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8 包大鹏;运动性疲劳脑功能变化的fMRI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郭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孙立娟;线粒体营养素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由昕;电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水平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大伟;运动性疲劳的维医异常体液质分型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道林;维药抗疲劳Ⅰ号对运动性疲劳的血乳酸和血睾酮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潘海霞;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训练的运动性疲劳现状与防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钧;基于主观感觉疲劳量表和心率变异性相结合的运动性疲劳监测[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6 凌家杰;运动性疲劳中医因机证治的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7 李梦堂;浮刺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迟淑勋;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9 吕超;综合疗法对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高永红;运动性疲劳与肝肾相关的理论与实验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63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86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