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湿地可培养噬藻体的分离及其相关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庆湿地可培养噬藻体的分离及其相关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摘要】:【目的】揭示大庆湿地可培养蓝藻噬菌体遗传基因多样性,分析其系统进化地位,为噬藻体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鱼腥藻(Anabaena PCC7120)为宿主,采用液体富集和双层平板法分离大庆湿地水体中可培养的噬藻体,提取噬藻体混合液的DNA,PCR扩增噬藻体编码衣壳组装蛋白的g20基因和编码T7型短尾病毒的核糖体聚合酶的pol基因,克隆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明确可培养噬藻体相关基因的系统进化地位。【结果】克隆测序获得1条g20基因序列,4条pol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获得g20序列隶属于可培养噬藻体类群(Clusterδ)中。而3条pol基因与我国吉林碱性稻田水体噬藻体类群(PG-Pol-I和PG-Pol-II)更相近,另一条pol序列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枝。【结论】这是首次调查大庆湿地水体侵染鱼腥藻的可培养噬藻体的g20和pol基因,初步确认以鱼腥藻(Anabaena PCC7120)为宿主的可培养噬藻体g20基因归属于Clusterδ中,而大庆湿地可培养噬藻体的pol基因与我国大安稻田水体pol基因相近。
【作者单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 大庆湿地 可培养噬藻体 鱼腥藻 系统进化
【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10223024) 校博士启动基金(XDB2015-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0425)~~
【分类号】:Q939.4
【正文快照】: 噬藻体是侵染蓝藻的细菌病毒,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多样性丰富,在调节水体中蓝藻种群的密度、多样性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重要作用[1]。2002年我国首次成功分离第1株噬藻体病毒株以来,在噬藻体的生物学特性、分离鉴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 5]。至目前为止,可培养噬藻体菌株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安;刘丽;魏大巧;夏雪山;;噬藻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5期
2 王淼星;向安;魏大巧;夏雪山;刘丽;;噬藻体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9年06期
3 王淼星;向安;魏大巧;夏雪山;刘丽;;噬藻体光合作用基因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1期
4 汪岷;闫群;;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5 胡志红;陈新文;娄治平;赵进东;;合成生命之探索——人造噬藻体[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2期
6 高恶斌;李三华;吕波;张奇亚;;水华蓝藻噬藻体对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细胞感染性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7 李勤生;噬藻体[J];微生物学通报;1984年02期
8 张奇亚;;噬藻体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动态[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03期
9 程凯,王春艳,郭亚新,石正丽,赵以军;感染丝状蓝藻的噬藻体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的测定[J];中国病毒学;2002年04期
10 廖明军;程凯;赵以军;杜秀丽;刘秀菊;喻融;;模拟生态系统中噬藻体裂解蓝藻宿主的生态学效应[J];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侯昆;程凯;赵以军;;武汉东湖PP类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姜红;程凯;赵以军;;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的吸附和裂解能力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姜红;程凯;赵以军;;光暗交替对噬藻体PP裂解野生宿主的能力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伟;程凯;赵以军;;自然水体中噬藻体PP的失活及其原因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欧铜;廖湘勇;张奇亚;;淡水噬藻体MaMV-DC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初步分析[A];2013年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荆瑞勇;东北稻田水体噬藻体基因多样性与蓝藻及其伴生菌的分离鉴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2 程凯;噬藻体PP种群动力学和淡水浮游病毒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慧;鲍氏织线藻抗病毒株筛选及抗性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程凯;淡水噬藻体若干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露;太湖铜绿微囊藻噬藻体的分离与鉴定[D];浙江大学;2013年
4 刘腾腾;噬藻体与其宿主蓝藻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以及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梁兴飞;南太湖浮游植物种群季节变化及噬藻体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林培伦;噬藻体感染对铜绿微囊藻905周期蛋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7 闫群;青岛近海域噬藻体g20基因多样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杜秀丽;紫外线对噬藻体PP的失活及宿主蓝藻的光修复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邓凤霞;噬藻体PP的时空分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伟;自然水体中噬藻体PP的失活及其原因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2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87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