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1与G2基因亚型毒株抗原差异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1与G2基因亚型毒株抗原差异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蛋白 CV777 LNCT2 抗原性差异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通过小肠感染,引起猪呕吐、腹泻、脱水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10年起在我国迅速爆发,对仔猪的致死率高达80%-100%。虽然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对PEDV的流行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PEDV仍在我国广泛存在,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PEDV可分为G1与G2基因亚型,两亚型间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病毒纤突(Spike,S)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缺失、插入和大量点突变。为进一步研究S蛋白序列的变异是否造成病毒抗原性的差异,本课题选取PEDV G1亚型CV777疫苗株与G2亚型LNCT2流行株,对其S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利用真核表达系统建立一种表达和纯化重组S蛋白的方法。重组S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用所制备抗S蛋白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Ab)与不同亚型毒株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Western blot、交叉中和试验(Serum neutralization,SN)分析抗原差异性。ELISA结果显示抗S蛋白PAb与同型S蛋白反应效价可达1:204800,与不同型S蛋白反应效价为1:102400。IFA结果表明抗S蛋白PAb针对同型毒株反应产生荧光时抗体最大稀释倍数为1:51200,针对不同型毒株反应产生荧光抗体最大稀释倍数为1:25600。SN结果为抗CV777 S蛋白PAb中和CV777毒株的平均效价为1:336,交叉中和LNCT2毒株的效价为1:150;抗LNCT2 S蛋白PAb中和LNCT2毒株的平均效价为1:387,而交叉中和CV777毒株的效价为1:230。结果表明不同亚型毒株间虽具有较强的交叉保护性,但PEDV S蛋白序列的变异使G1、G2亚型毒株产生了一定的抗原差异。为进一步探究G1与G2亚型S蛋白产生抗原性差异的关键区域,本课题筛选出5株S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均可识别天然病毒中S蛋白。其中L5F7株MAb只与LNCT2毒株反应而不与CV777毒株反应,可用于鉴别G1与G2亚型毒株。利用截短表达蛋白方式初步鉴定其表位区位于S蛋白N端1-234位氨基酸(aa)之间,为构象表位。通过对S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G1与G2亚型S蛋白在S1区21-402aa间高度变异,应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CV777、LNCT2株S121-402aa蛋白并制备PAb,进行ELISA、IFA、SN等试验,结果表明S121-402aa PAb与不同型毒株的反应效价差异不显著,从而证明S121-402aa蛋白序列的高度变异并未产生明显的抗原性差异。本课题以PEDV S蛋白为研究重点,证实G1与G2基因亚型病毒在分子水平与抗原性上均发生变异,并初步分析产生抗原性变异的关键区域,为了解PEDV在我国的遗传变异情况,对现有疫苗的评价,新疫苗的筛选和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蛋白 CV777 LNCT2 抗原性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引言13-20
-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概述13-15
- 1.1.1 PEDV的分类13
- 1.1.2 PEDV基因组与结构13-14
- 1.1.3 PEDV结构蛋白14-15
- 1.2 PEDV近十年(2006-2015)流行情况15-17
- 1.2.1 欧美流行情况15
- 1.2.2 亚洲流行情况15
- 1.2.3 中国流行情况15-16
- 1.2.4 我国PEDV遗传变异分析16-17
- 1.3 疫苗及研究进展17
- 1.4 PEDV S蛋白受体与抗原性研究进展17-19
- 1.4.1 PEDV受体研究进展17-18
- 1.4.2 PEDV S蛋白抗原性研究进展18-19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9-20
- 第二章 PEDV G1与G2亚型毒株S蛋白抗原差异性分析20-32
- 2.1 材料20-21
- 2.1.1 毒株、细胞、实验动物与质粒20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20
- 2.1.3 主要试剂与溶液20-21
- 2.2 方法21-25
- 2.2.1 CV777、LNCT2毒株S蛋白密码子优化21
- 2.2.2 优化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21-23
- 2.2.3 重组CV777、LNCT2 S蛋白的表达23
- 2.2.4 重组CV777、LNCT2 S蛋白的纯化23-24
- 2.2.5 CV777、LNCT2 S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24
- 2.2.6 免疫小鼠血清中IgG抗体的检测24
- 2.2.7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24
- 2.2.8 Western blot分析24
- 2.2.9 交叉中和试验24-25
- 2.3 结果25-30
- 2.3.1 CV777、LNCT2 S基因密码子优化25
- 2.3.2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25
- 2.3.3 重组CV777、LNCT2 S蛋白的表达与纯化25-27
- 2.3.4 S蛋白免疫小鼠血清IgG抗体含量变化27-28
- 2.3.5 间接ELISA评价G1、G2亚型S蛋白间抗原差异性28
- 2.3.6 间接免疫荧光评价G1、G2亚型毒株抗原差异性28-29
- 2.3.7 Western blot评价G1、G2亚型毒株抗原差异性29-30
- 2.3.8 中和试验评价G1、G2亚型毒株抗原差异性30
- 2.4 讨论30-32
- 第三章 PEDV 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差异性抗原表位初步筛选32-40
- 3.1 材料32-33
- 3.1.1 毒株、细胞32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32
- 3.1.3 主要试剂与溶液32-33
- 3.2 方法33-35
- 3.2.1 CV777、LNCT2株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33-34
- 3.2.2 PEDV S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活性的鉴定34-35
- 3.2.3 单克隆抗体亚型特异性检测35
- 3.2.4 LNCT2株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L5F7抗原表位初步鉴定35
- 3.3 结果35-39
- 3.3.1 单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35-36
- 3.3.2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36
- 3.3.3 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鉴定36
- 3.3.4 单克隆抗体IFA鉴定36-37
- 3.3.5 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的鉴定37
- 3.3.6 LNCT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发现37-38
- 3.3.7 L5F7株MAb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38-39
- 3.4 讨论39-40
- 第四章 PEDV G1与G2基因亚型S蛋白高变区抗原差异性分析40-50
- 4.1 材料40-41
- 4.1.1 毒株、细胞、质粒与实验动物40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40
- 4.1.3 主要试剂与溶液40-41
- 4.2 方法41-44
- 4.2.1 PEDV G1与G2亚型S蛋白高变区序列分析41
- 4.2.2 S61-1206bp基因重组载体的构建41-42
- 4.2.3 重组穿梭质粒Bacmid-CV777 S1,Bacmid-LNCT2 S1的制备与鉴定42-43
- 4.2.4 重组杆状病毒的拯救43
- 4.2.5 重组S121-402aa蛋白的表达、纯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43
- 4.2.6 间接ELISA检测S1高变区抗原差异性43
- 4.2.7 IFA检测S1高变区抗原差异性43-44
- 4.2.8 中和试验检测S1高变区抗原差异性44
- 4.3 结果44-48
- 4.3.1 PEDV G1与G2亚型S蛋白高变区序列分析44
- 4.3.2 S61-1206bp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质粒的鉴定44-45
- 4.3.3 重组Bacmid与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45-46
- 4.3.4 重组PEDV S121-402aa蛋白表达与纯化46-47
- 4.3.5 间接ELISA评价G1、G2亚型S1高变区抗原差异性47-48
- 4.3.6 IFA、中和试验评价G1、G2亚型S1高变区抗原差异性48
- 4.4 讨论48-50
- 第五章 全文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57-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力;杨东靖;苏旭;;汉坦病毒G1糖蛋白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构建[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11期
2 常艳梅;陈义华;;基于指数标度的G1法及其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08期
3 王学军;郭亚军;;基于G1法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03期
4 李刚;张明;宋兆杰;程砚秋;;基于标准差修正G1组合赋权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20期
5 石伟,朱立平,崔莲仙,张淑珍,王汛,李国燕;用单抗5C5和5C5-G1筛选的613bp cDNA的核苷酸序列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6年02期
6 迟国泰;闫达文;;基于改进群组G1赋权的生态评价模型及省份实证[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年07期
7 李刚;王斌;周立斌;张明;陈凯;;基于标准差修正G1组合赋权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年11期
8 徐亮;;iPhone最强大的对手Google手机G1[J];科学24小时;2009年01期
9 佟志刚;孙辉;;定血塞通胶囊中人参皂苷R_(g1)、R_(b1)和三七皂苷R_1的含量测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10 詹萍;邱冬红;;红树林细菌G1产抗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优化[J];生物技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祥宏;申海涛;吕平;邢欣;左连富;严霞;邢凌霄;王俊灵;;支气管给予黄曲霉毒素G1对大鼠肺组织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影响[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林燕;刘霓红;张维军;徐树兰;童铁钢;徐青元;田野;马健男;周东坡;吴东来;;赤羽病病毒G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牟丹蕾;王平忠;李光玉;潘蕾;张岩;徐哲;李新红;张野;黄长形;白雪帆;;汉滩病毒G1蛋白胞质区ITAM样基序与Syk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李响;G1打开手机开放之门[N];计算机世界;2008年
2 曹敏洁;谷歌首款手机G1剑指iPhone[N];东方早报;2008年
3 四川 李其;索尼G1新概念数码相机[N];电子报;2007年
4 大地期货 倪官良;人民币:美国“G1”路上的又一绊脚石?[N];期货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景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对小鼠糖稳态及胰岛功能的影响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潇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1与G2基因亚型毒株抗原差异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2 陈莹颖;基于G1-犹豫模糊评价方法的互联网金融软实力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霞;香蕉枯萎病生防菌白g1的拮抗机理及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3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96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