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冲击载荷下层状岩体动态断裂行为的模拟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7 16:39
【摘要】:采用有机玻璃和环氧树脂两种材料组成的试件模拟层状岩体,对层状岩体的动态断裂行为进行了动态焦散线三点弯曲冲击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裂纹扩展到层理面时,不是直接穿过层理面沿原扩展方向继续扩展,而是产生一定的偏移后再继续扩展,其偏移距离与预制裂纹和层理面夹角有关,预制裂纹与层理面夹角越大,裂纹的偏移距离越大;当预制裂纹与层理面夹角90°时,裂纹穿过层理面后只产生一条偏移裂纹,而夹角为90°时,裂纹扩展至层理面后将产生两条偏移裂纹,并且这两条裂纹轨迹几乎对称;裂纹扩展过程中,随着裂纹尖端距层理面的距离减小,裂纹尖端动态应力强度因子Kd1和裂纹扩展速度v均逐渐减小,说明层理面对裂纹的扩展起阻碍作用,预制裂纹与层理夹角越大阻碍作用越大。研究结果对工程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dynamic fracture behavior of the layered rock mass is studied by the three-point bending impact test on the dynamic fracture behavior of the layered rock mass by using the test piece composed of the organic glass and the epoxy resi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rack is extended to the bedding surface, it is not directly through the bedding surface to continue to expand in the original expansion direction, but a certain offset is generated to continue to expand, the offset distance is related to the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pre-cast crack and the bedding plane, the larger the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pre-cast crack and the bedding plane, The larger the offset distance of the crack, when the included angle of the prefabricated crack and the bedding plane is 90 掳, only one offset crack is generated after the crack passes through the bedding surface, and when the included angle is 90 掳, two offset cracks will be generated after the crack is extended to the bedding surface, and the two crack trajectories are almost symmetrical; In the process of crack propagation,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rack tip and the bedding surface is reduced, the dynamic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Kd1 and the crack propagation velocity v of the crack tip are gradually reduced, indicating that the bedding faces the propagation of the crack, and the greater the angle of the pre-cast crack and the bedding 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4210)
【分类号】:O34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森宏;层状岩体的铂矿层[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12期

2 郭牡丹;王述红;张航;徐源;;层状岩体强度数值模拟及其讨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3 范志杰;;四川白马辉长岩质层状岩体中斜长石的形变与分布[J];矿物岩石;1982年01期

4 朱章森;胡远来;姜若维;;攀西基性超基性层状岩体分层的数学地质研究[J];矿物岩石;1983年01期

5 汪云亮,王旺章,李巨初,韩文喜;白马层状岩体岩浆分离结晶作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6 张桂民;李银平;施锡林;杨春和;王李娟;;一种交互层状岩体模型材料制备方法及初步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7 左双英;叶明亮;唐晓玲;续建科;史文兵;;层状岩体地下洞室破坏模式数值模型及验证[J];岩土力学;2013年S1期

8 郭履和;杨本锦;张冬梅;曾晴;;攀西地区白马和红格层状岩体分异特征的数学地质论证[J];矿床地质;1984年03期

9 王启耀;赵法锁;;考虑偶应力的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开挖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朱泽奇;盛谦;梅松华;张占荣;;改进的遍布节理模型及其在层状岩体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远;王思敬;杜永廉;;层状岩体结构变形破坏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仲奎;陈振声;;层状岩体三维边界元应力分析中的面力不连续问题[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3 张海东;;层状岩体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单元分析[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4 左双英;叶明亮;唐晓玲;续建科;史文兵;;层状岩体地下洞室破坏模式数值模型及验证[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5 肖远;;轴向力与横向力共同作用下层状岩体的临界荷载问题[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6 熊诗湖;邬爱清;周火明;;层状岩体变形试验的尺寸效应[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子新;华安增;;层状岩体滑落的分形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李仲奎;H.A.Mang;;层状岩体边界单元法中的奇异性问题[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范雷;唐辉明;王亮清;;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层状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初探[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安敏;顾金才;沈俊;明治清;;层状岩体加固中锚固体周围岩层塌落深度的近似计算方法[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渤;层状岩体隧道围岩扰动区演化与锚固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梅松华;层状岩体开挖变形机制及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周莲君;层状岩体破坏特征的试验和数值分析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杨乐;基于Cosserat介质理论的层状岩体均匀化数值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刘彬;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作为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的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鹏;高应力条件下层状岩体力学特性及时效破裂机制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5年

2 陆瑜;爆破振动对陡倾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影响[D];贵州大学;2015年

3 陈高奎;层状岩体隧道围岩稳定性综合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4 潘兵;层状岩体锚固结构承载特性及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何益;攀枝花层状岩体钪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富集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冷霜;层状岩体变形试验的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熊诗湖;层状岩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7年

8 李月;层状岩体声学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7年

9 王涛;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的层状岩体锚固支护系统研究与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恩波;层状岩体中拱形巷道拱肩破坏机理及合理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15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515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