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内全阻塞障碍物对气相爆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图文】:
2H2+2.5O2预混气体作为驱动气,采用不同氩气稀释浓度的C2H2+2.5O2+nAr预混气体作为测试气体。需要说明的是,当A处安装障碍物时,薄膜前的驱动气体一直为驱动气不能变换。B处安装障碍物时,驱动段内气体依然不变,但测试段1与测试段2内气体的氩气稀释浓度可变化。采用分压法配置预混气体,并充入驱动气罐和预混气罐内。实验开始前,对管路抽真空至0.5kPa(绝对压力),然后向驱动段及测试段充入驱动气及预混气。每次实验结束后用氩气吹扫管道。图2光电二极管电压上升曲线Fig.2Voltagerisecurvesofphotodiodes1.2测试及采集方法预混气体发生爆轰时,理论上爆轰波传播速度与化学反应区(火焰锋面)传播速度数值相等。因此,通过测量火焰锋面,即可获得爆轰波传播速度。火焰锋面的测量通过光敏二极管实现。在管道壁面距点火端1200mm至管道末端以100mm间距(N1~N3间距为150mm)布置光电二极管N1~N16,见图1。当爆轰波通过光电二级管时,紧随爆轰波的火焰锋面向外辐射可见光激发光电二极管,采集系统会采集到电压上升信号。通过获得相邻测点的时间,即可计算相邻测点中间位置平均化学反应区速度。448爆炸与冲击第37卷
位置前产生微弱电压信号。随着火焰锋面的靠近,电压信号逐渐增强。因此,若采用较低电压值作为火焰锋面到达该测点的判定依据偏差较大。并且当电压信号超过2500mV时,电压信号响应逐渐迟缓。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采用U=2000mV作为火焰锋面到达该测点的时间判据,如图2所示。获得火焰锋面到达相邻两侧点的时间差后,即可依据测点间距计算出爆轰波传播速度。为保证实验重复性,每组实验均重复3次以上。使用计算机控制点火与数据采集过程,利用16通道高频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光电二级管的图4爆轰失效条件下的烟熏薄膜Fig.4Smokefilmunderdetonationfailure电压信号,单通道采样频率为500kS/s。利用烟迹法记录爆轰波胞格结构。在管道内安装烟熏过的耐高温聚丙烯薄膜可以获得爆轰波胞格结构,见图3(p0=8kPa,C2H2+2.5O2+80%Ar)。通过胞格结构,可进一步分析爆轰波ZND结构、胞格尺寸λ、爆轰失效判据等问题。当爆轰失效时,烟熏薄膜上无明显胞格,仅出现横纹痕迹,见图4。2结果分析及讨论2.1管道内驱动段爆轰波自持传播管道内薄膜障碍物前预混气体实现稳定自持爆轰是本实验的基础条件。稳定自持爆轰的形成可以通过障碍物前各测点爆轰波平均速度与C-J(Chapman-Jouguet)理论爆轰速度对比判断。当薄膜障碍物布置在A位置时,,选取测点为N1、N2;当薄膜障碍物布置在B位置时,选择测点为N7~N10。表1为在管道内不同位置(A或B)布置障碍物时,不同初始压力p0、薄膜后不同氩气稀释浓度下障碍物前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与安全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4056)
【分类号】:O3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滔,秦承森;爆轰波管中铝粉尘爆轰的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04年03期
2 洪滔,秦承森;悬浮铝粉尘爆轰波参数[J];含能材料;2004年03期
3 王汉良,周凯元,杨志,谢立军;气体爆轰波在管道中绕射和反射的实验研究[J];火灾科学;2005年03期
4 王昌建;徐胜利;费立森;郭长铭;;弯管内爆轰波传播的流场显示和数值模拟[J];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5 张万甲;吴强;刘光祚;;高-低爆速圆板炸药串联爆轰引起平面爆轰波的变凸现象[J];爆炸与冲击;2007年03期
6 ;爆轰波后的准静止区域(英文)[J];火炸药学报;2009年04期
7 张群;范玮;袁成;彭畅新;陈文娟;;矩形管两相脉冲爆轰探索性实验研究[J];火工品;2013年02期
8 孙锦山;临界爆轰的稳定条件和螺旋爆轰波[J];爆炸与冲击;1982年01期
9 刘邦弟;已知爆速的爆轰装配[J];计算物理;1992年S1期
10 赵同虎,于川,韩立石,孙承纬;硝基甲烷中爆轰波绕射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健平;石天一;王宇辉;刘宇思;;连续爆轰发动机的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潘振华;范宝春;张旭东;;同轴环形管内气相爆轰波传播的数值和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刘云峰;王健平;;二维爆轰波的数值模拟[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张旭东;范宝春;归明月;;用于推进的爆轰波的精细结构[A];第二届爆轰与爆震发动机研讨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宇辉;王健平;李永生;李洋;;多波头旋转爆轰波的产生与湮灭[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陈兵;李进平;陈宏;姜阳;俞鸿儒;;爆轰驱动产生燃气的新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周海兵;熊俊;张树道;;爆轰数值模拟的大尺度反应率模型[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8 韩桂来;姜宗林;张德良;;水蒸气熄灭爆轰波及在带扩容室管道中消波的数值模拟[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9 朱雨建;杨基明;LEE JHS;;爆轰波与多孔板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10 王刚;张德良;刘凯欣;;爆轰波传播问题的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本文编号:2546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54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