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斯随机振动疲劳加速试验模型研究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装备综合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5181)
【分类号】:O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树印;;随机振动的测量[J];企业标准化;2007年09期
2 曾春华;随机振动[J];自然杂志;1982年04期
3 朱位秋;随机振动进展述评[J];上海力学;1985年01期
4 张森文,庄表中,欧阳怡,郑万泔;我国随机振动研究近10年来的进展[J];振动与冲击;1997年03期
5 孙宁,李瑰贤;随机振动信号的一种简单模拟计算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0年02期
6 王秀峰,陈心昭;随机振动结构声辐射的统计边界点法分析[J];声学技术;2001年03期
7 潘无名,杨明举,徐扬;随机振动系统构件应力谱密度的计算[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周临震,王新民;夹具强迫随机振动响应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陈学前;冯加权;杜强;;随机振动数值仿真中基础激励的自动反馈识别[J];力学与实践;2006年05期
10 朱学旺;刘青林;;多点不相关随机振动载荷的动力学等效模拟[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岩;张有为;林家浩;;轨道不平度激励下高速列车车体随机振动问题研究[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农绍宁;田光明;赵怀耘;;多维基础激励下结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3 王森;张登材;;机载天线阵动力学及其随机振动疲劳分析[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4 郑兆昌;;随机振动矩阵直接谱分析法[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岩;唐光武;许红;;大跨度桥梁复合随机振动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鲁丽;杨翊仁;;充液壳体运输过程中的随机振动和瞬态分析[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苏成;徐瑞;;非平稳激励下结构随机振动与动力可靠度时域数值模拟解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蒋瑜;王得志;陈循;陶俊勇;;一种新的非高斯随机振动数值模拟方法[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9 胡磊;王轲;;某整流罩支架随机振动疲劳寿命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年
10 贺惠农;陈章位;;多台同步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文涛;车辆与道路/桥梁耦合随机动力分析及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红杰;随机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的等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张雄;磁场中载流圆板的随机分岔[D];燕山大学;2016年
3 王凤阳;基于虚拟激励的随机振动灵敏度分析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洋;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故障诊断算法及其工程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张雷;多自由度随机振动系统的首次穿越问题[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李玉珍;磁场中通入非平稳电流矩形薄板的随机振动[D];燕山大学;2013年
7 尹浩庆;随机基础激励响应控制及Patran的二次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牛智玲;结构-TMD系统风激随机振动及灵敏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徐帅;磁场中载流板壳的非平稳随机振动分析[D];燕山大学;2014年
10 葛宇静;水平安定面作动器结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9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54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