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薄膜对开敞空间气体爆炸试验的影响分析
【图文】:
火焰燃烧率定义如下[25]:22Oprtctfufumin,,1mmSRCmss(10)其中:Ct为模型系数;Γfu为燃料的湍流耗散系数。2数值计算模型2.1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以文献[21]中半径为10m的半球形氢气/空气混合气体爆燃试验为例进行数值建模,试验时氢气浓度为30%,大气压力为98.9kPa,温度为283K。数值模型的初始条件与试验时保持一致。由于AutoReaGas软件无法建立半球形气体模型,本节建立体积为2048m3(16m×16m×8m)的方形气云对试验中体积为2093m3的半球形气云进行模拟,如图1(a)所示,方形气云与半球型气云重合的部分占半球型气云体积的83.2%。罗正鸿[27]的试验研究表明,气体体积一致的情况下,半球形气云与圆盘形气云的重合部分占半球形气云体积的70%以上时,,两种形状气体的爆炸超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本节采用的方形模型产生的误差是可以接受。为简化计算,取1/4对称模型(8m×8m×8m)进行计算,确定计算域为64m×64m×64m(见图1(b))。设置x=0、y=0和z=0处的边界条件为solid,即反射边界;其他边界设置为open,即无反射自由边界。点火点位于模型中的原点,压力测点置于地面上,距离点火点分别为2m、5m、8m、18m和35m,如图1(b)所示。氢气燃烧的主要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其余参数采用AutoReaGas软件中的缺省值。表1常见可燃气体燃烧的计算参数[7]Table1Calculationparametersofgascombustion气体浓度c/(%)绝热指数γ燃烧热Q/(MJ/kg)层流燃烧速度SL/(m/s)粘性系数/(N·s/m2)氢气/空气301.1982.3543.12.5×105乙炔/空气7.71.2362.0951.58甲烷/空气9.51.252.570.45(a)半球形与方形气云模型(b)1/4对称模型图1氢气/空气混合气体在开敞空间
工程力学235205.90411.8617.7823.61029.61235.51441.41647.31853.22059.1超压/Pa(a)Pressurf压差为0时(b)Pressurf压差大于1kPa后图3充气薄膜的数值模拟(压差阈值为1kPa)Fig.3Numericalsimulationofthefilms(Thresholdvalueofpressuredifferenceis1kPa)杨国刚等[28]曾通过材性试验,得到0.02mm厚聚乙烯薄膜的破裂超压为16.6kPa。由于气体爆炸试验中,薄膜承受爆炸超压和高温火焰的共同作用,而高温会使得薄膜发生熔化,导致强度降低,因此本节建立6个数值模型(即模型1~模型6),分别定义薄膜的破裂超压为0kPa(即不考虑薄膜)、0.5kPa、1.5kPa、3kPa、6kPa和16kPa来进行计算。2.4计算模型验证及计算结果分析图4为各测点处计算和试验的超压时程曲线。图4(a)~图4(c)对应的测点在薄膜内部,可以看出,考虑薄膜的模型(模型2~模型6)计算的和试验的超压时程曲线都有两个正向波峰,其中,第一个正向波峰是由于薄膜破裂产生的,第二个正向波峰是气体爆燃产生的。图4(d)~图4(e)对应的测点在薄膜外部,由于测点距离薄膜较远,薄膜破裂产生的压力波传播到此处时,已经衰减了很多。因此,除模型6(薄膜破裂超压较大,为16kPa)外,其余模型计算和试验的超压时程曲线都只有一个明显的正向波峰,即由气体爆燃产生。总体来看,计算和试验的爆炸超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都近似于正弦曲线,且对于超压的上升和下降时刻,二者也吻合较好。压超Pk/aP(a)d=2m时间/s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试验(b)d=5m压超PkPa/(c)d=8m(d)d=18m(e)d=35m图4数值计算与试验的超压时程曲线对比Fig.4Comparisonofnumericalsimulationswithtestdat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建梅;刘振洪;李军利;周奋兵;;基于GIS的滁州市开敞空间可达性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静;倪军;;小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整体性规划初探——以陕西澄城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尹海伟;徐建刚;;上海开敞空间宜人性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张姚钰;孙世界;;南京市老城区城市开敞空间布局适宜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4 司徒萌生;李樱;李志坚;;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体系规划方法研究——以花都区城市形象研究之开敞空间规划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汝钦;;系统视角下探讨小城镇风貌规划中的开敞空间建设——以新疆沙湾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沙爱霞;;银川市城市边缘区自然开敞空间设计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温全平;;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姚钰;孙世界;;南京主城区绿色开敞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江苏省泗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秦臻;关于小城市公共开敞空间设计的思考[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记者 张晓红;我市累投8000万营造绿色开敞空间[N];珠海特区报;2010年
3 贺小虎;经典建筑 开敞空间[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家成;城市开敞空间对周边土地价值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旭;基于可达性的徐州市主城区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景辉;海绵城市(LID)理论视角下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4 李静;陕西关中地区县城开敞空间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理政;成都平原传统场镇开敞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李nI;浅议小城镇绿色开敞空间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李改维;陕西党家村和杨家沟的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8 崔敏;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县城开敞空间系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张晓东;延吉市城市开敞空间宜人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10 袁勇;关于开敞空间在城市避难疏散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初探[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4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56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