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基于毛细力的微操作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23:58
【摘要】: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微型化,由于尺寸效应,重力将不再起主导作用,在微尺度下存在微对象释放难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种可以实现微对象的无损拾取、转移与可靠释放的微操作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毛细力的微操作方法,主要通过高精密注射泵注射微量液滴,使操作工具与微对象之间形成液桥,从而产生液桥力实现微对象的无损拾取,通过双液桥的方法实现微对象的可靠释放。首先,研究了毛细力的机理,提出了一种用于实现微对象拾取、转移与释放的毛细力微操作方法,主要进行了微量液滴获取方式的选择及微对象释放方法的研究,并对微操作过程进行详细划分;介绍了一种双迭代算法,建立了液桥形态的简化模型,对微操作过程中液桥的弯月面形态进行了分析;根据物理方法对微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了液桥力的计算公式,并研究了液桥力随着接触角与液桥高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微操作的拾取过程与释放过程的原理,即研究毛细力微操作过程中所需要满足的力学条件。其次,搭建了基于毛细力的微操作系统,设计微操作系统整体方案,并完成微操作系统三维模型的建立,其中主要包括液滴注射模块、位移平台模块及视觉模块等三大模块的建立。此外,为了提高微操作过程的效率及定位精度,避免因操作不熟练而导致的实验失败或者操作精度降低,在Automation Base控制软件中利用lua语言编写微对象拾取、转移与释放的快速定位控制程序。最后,基于已搭建好的毛细力微操作系统实验台进行了相关实验,首先,调节并优化激光打标机的参数,完成了基底与微对象的制备,并利用MAT LAB的交互式命令进行液滴体积量与固体表面液滴接触角的计算,研究了不同的基底材料对液滴量的影响,分别完成了500μm?500μm与700μm?700μm微芯片的拾取、转移与释放操作,通过多次实验计算微操作的成功率,同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该微操作方法的可行性。此外,也进行了多种形状(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微对象的拾取、转移与释放操作,进一步验证了该微操作方法可实现柔性拾取,并且适用于多种形状微对象的操作。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G95;O363.2
【图文】:

微操作,表面冷凝,探针,方法


基于毛细力的微操作方法研究操作过程的可控性尤为重要,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广大研究学者所热衷的一个研究方向2016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范增华等人[31]研究了一种在疏水探针的表面通过制冷凝获取微量液滴的毛细力微操作液滴分配方法,如图 1-1 所示。在探针的端面将空气气体冷凝,产生单个液滴,实验过程中对微操作探针进行疏水处理与氟化处理,便探针端面形成稳定的微量液滴,该液滴在微操作过程中与操作对象接触时将形成液桥用产生的毛细力对微对象进行稳定拾取,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拾取 500μm球。该方法操作简便,但不易于控制单个液滴的体积量。

微球体,压电陶瓷


如图1-2 所示。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压电陶瓷来挤压中央毛细管实现微对象的拾取与释放,其中在压电陶瓷上施加电压使压电陶瓷产生切向变形,内部液体被挤压而在压电陶瓷端面形成微量液滴,操作过程中微量液滴与微对象接触形成液桥,实现了微对象的拾取,反之,当减小电压使压电陶瓷逐渐恢复变形的过程中,液桥体积将逐渐减小,与此同时,施加向上的拉力,毛细力将随之减小,实现了微对象的释放。图 1-2 压电陶瓷控制的微球体的拾取与释放[16]Fig.1-2 Picking and Releasing of Microspheres Controlled by Piezoelectric Ceramics[16]2013 年 Fuchiwaki 等人[32]研究了一种用于复杂结构微组件的湿镊,如图 1-3 所示为

分配过程,液滴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该工具可对形状复杂的微对象进行操作,同时为了防止对象姿态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双镊子同时进行可靠拾取,作棒穿过液体来实现微量液滴的获取。该方法操作简单,但能通过改变探针或操作棒的直径大小来间接控制单个液滴的的尺寸具有限制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阳阳;姚志远;耿冉冉;;基于超声电机驱动的微操作手优化设计[J];机械与电子;2017年04期

2 韩江义;游有鹏;王化明;朱剑英;;夹钳式力反馈遥微操作系统的设计与试验[J];机器人;2010年02期

3 胡小平;陈国良;黄之初;岳文辉;;微操作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J];机械设计;2007年02期

4 王会香;孙立宁;荣伟彬;陈立国;刘亚欣;;面向生命科学领域的微操作技术的研究综述[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01期

5 孙志卓;巩建闽;刘利东;胡凯;;互斥微操作命令的查找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年19期

6 毕树生,宗光华;柔性铰链微操作机构的误差源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年04期

7 孙立宁,谭福生,荣伟彬,朱疆,孔民秀;微操作机器人的虚拟现实体系结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3年07期

8 荣伟彬,曲东升,孙立宁;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微操作手研究现状[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9 江泽民,徐德,王麟昆,谭民;微操作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器人;2003年06期

10 毕树生,宗光华,张体娟;并联微操作机构的研究与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明竹;赵新;程小燕;孙程;卢桂章;;面向复杂作业的微操作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闯;卢桂章;赵新;;面向微操作应用的自动寻针、调焦和针尖定位算法及其实现[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姚保利;雷铭;;多功能光学微操作平台及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张玮光;刘俊玲;赵新;卢桂章;;微操作机器人编程语言[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姚保利;雷铭;;多功能光学微操作系统及应用[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志;秦水介;;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碳纳米管微操纵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7 高峰;;并联构型装备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8 成梦娇;石峰;;磁性多层膜修饰的玻璃纤维在外磁场诱导下的微操作及三维结构的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孙明竹;赵新;孙程;卢桂章;;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全局视野中的批量细胞重定位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10 孙明竹;赵新;卢桂章;;微操作工具深度信息提取实验研究[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吴军辉 记者 冯国梧;世界首例机器人“操刀”的克隆猪天津诞生[N];科技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冯国梧;赵新:让机器人打开克隆技术之门[N];科技日报;2017年

3 庞晓敏 张淑英;微操作机器人诞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首台光学微操作微加工装置问世科大[N];科技日报;2000年

5 记者 李靖 孟华;微操作机器人能为细胞“打针”[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庞晓敏 张淑英;微操作机器人在津诞生[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姜凝;确保科研进度,辛苦点也值![N];天津日报;2019年

8 胡佳;市场检查中不妨试试“微操作”[N];东方烟草报;2013年

9 ;面向生物医学工程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在天津问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启凯;双手主从式力反馈遥微操作系统研制与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2 杨雪锋;压电式生物细胞微操作台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3 徐征;微操作系统中定位控制、人机交互和微量注射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化明;智能制造中的微操作/微装配系统基础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秦磊;基于双质量摩擦振子的黏滑驱动机理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宋宇;面向微操作的微小型机器人视觉伺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韩江义;带力觉反馈的主从式遥微操作系统研制与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孙明竹;面向复杂作业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视觉反馈与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刘德忠;双指微动操作器开发与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10 叶果;面向生物工程的精密定位机构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杰;空间柔性并联3-DOF微操作平台的设计与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2 赵梦凡;基于毛细力的微操作方法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3 梁毕辉;基于体视微操作系统的标定及伺服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4 马辉;基于操作者的视觉定位的自动化微操作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5 潘颖颖;具有变刚度特性的微操作平台设计[D];江西理工大学;2018年

6 徐洪业;空间3-DOF柔性并联微操作平台的设计与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8年

7 李祥春;一种新型3-PRC大行程柔性并联微操作平台的设计与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8年

8 王晗;液滴机械手的微操作方法研究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孙定;基于毛细作用的微管吞吐型微操作方法及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王玉柱;新型三维平动并联微操作机器人的分析与设计[D];燕山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6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766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4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