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热应力下非均质圆薄板的跳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00:26
   圆薄板结构被广泛用于各类机械结构中,大多采用了复合材质,用以承受高温工作环境。圆薄板结构常常在高温、高压、冲击和谐波等外部载荷等复杂工况下,表现出带有非线性特点的运动特性。目前这类复杂薄板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带有热应力的圆薄板的动力学响应,主要是其屈曲状态下的跳变行为。(1)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本文利用了极坐标下弹性力学的三大基本方程,根据Von Karman大挠度方程理论,获得了带有热应力的描述圆薄板大挠度变形的偏微分方程,再通过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了圆薄板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在建立上述非线性方程时,考虑了圆板结构的轴对称特性和大挠度振动时产生的几何大变形,并采用了随径向位置变化的杨氏模量和温度变量。(2)在对运动微分方程的简化过程中,本文利用Galerkin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离散化处理,即将偏微分方程中耦合的时间变量和位置变量进行了分离,又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了常微分方程。该方程为Duffing型的非线性微分方程。(3)在数值仿真分析过程中,本文利用Runge-Kutta法对所得的非线性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利用时间历程图观测到了使圆薄板结构产生跳变行为的临界温度,并考察了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圆薄板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在冲击载荷或谐波形式集中载荷作用下圆薄板结构的跳变振动。本文所得结论对热环境下圆板结构的理论分析以及复合材料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O342
【部分图文】:

应力图,极坐标,微元,应力


图 2.1 极坐标下微元应力情况圆薄板结构中取微分体PABC 来对极坐标下的应力分量进行表示,用rσ 应力,为正应力;用 σ 表示沿 方向的应力,为正应力; 方向对 r 方以及r 方向对 方向产生的切应力分别用r τ 和 rτ 表示,并且根据切应 rτ 径向和周向的体力分量分别用rf 和 f 表示。.1:在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切应力成对存在且数值相等,两者都垂直于,方向则共同指向或共同背离这一交线。据直角坐标系下的受力关系,应力随坐标r 变化时,若PB面上的径向么 AC 面上的应力表现为 ( )r rσ + σ r dr;与此相同,若 PB 面上的切应 面上的切应力表现为 ( )r rr dr τ + τ ; PA 和 AB 两个面上的周向正应( )d + σ ;这两个面上的切应力分别为 rτ 和 ( )r rd τ + τ 。设微分体的厚度为 1,那么可得PB面和 AC 面的面积为rd 和( r + dr )d 面积为dr ,整个微分体的体积即为rd dr。因为d 较小,将sin( d 2) 2)取 1。

圆薄板,小挠度,几何关系


图 2.3 小挠度下圆薄板的几何关系22tan11 sin 1rdwdrd d d wds dr drdwr r r dr φ φφ φρφ φρ ≈ = = ≈ ≈ = ≈ ≈ 一点因纵向挠度产生的斜度角,s 是圆薄半径和 ρ 表示周向曲率半径。向的小挠度对平面内应力应变的影响可以向应力rσ 和周向应力 σ 的关系如下:,rrE E σσε = μrE E σ σε = μ杨氏弹性系数,μ 代表圆薄板材料的泊松

剖面图,圆板,剖面,平衡问题


(b) 圆板平衡时俯剖面图 2.4 圆板的平衡与其两个剖面果以图 2.4 中的微元abcd 来看,作用在cd 上的挠距单位长度挠距单位长度的大小为M ,那么:2/22- /22/22- /21=1=hr rhhhd w dwM zdz Ddr r drdw d wM zdz Dr dr dr σ μσ μ = + = + 刚度,代表圆板抗拒弯曲的一种性能,同梁的弯曲理论中的( )32=12 1EhD μ,一块圆板的平衡问题就可以近似为细梁的平衡问题。在aQ + dQ,但是在da 和cd 两个面上,由于载荷是轴对称的,bcd 面上,有M , M,Q和q 等力或力矩作用,平衡时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赫勒;阮崇智;;火箭发动机对环境热载荷的应力响应[J];国外固体火箭技术;1987年03期

2 马瑞彬;张志兴;;应用边界元法求解柴油机零部件的热应力问题[J];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1988年01期

3 何小元;徐铸;;确定温度分布和热应力的一种新的全息方法[J];实验力学;1989年03期

4 S.Bhaduri ,董道生;计算圆筒形壳体热应力的简单方法[J];化工炼油机械;1982年03期

5 童恩超,丁常富;汽轮机汽缸热应力的试验研究[J];现代电力;1994年02期

6 王志杰;陈厚涛;朱晓星;傅强;;超超临界汽轮机热应力控制技术分析[J];中国电力;2017年01期

7 廖均利;郑展友;;330MW汽轮机冷态启动的热应力控制[J];华北电力技术;2012年07期

8 童恩超;;汽轮机运行中热应力的计算[J];华北电力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9 李跃超;;SOLIDWORKS Simulation关于热应力模拟计算的探讨与设定[J];智能制造;2016年05期

10 耿谦;李跃明;杨雄伟;;热应力作用下结构声-振耦合响应数值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焘;罗崇泰;;多层薄膜热应力的计算[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焘;罗崇泰;王多书;;多层薄膜的热应力研究[A];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耿谦;李跃明;杨雄伟;;结构热应力作用下声-振耦合动力学响应的数值分析[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4 王春青;梁旭文;王金铭;钱乙余;;片式元件接头热应力有限元计算[A];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段滋华;赵隆茂;姚小虎;;瞬态热弹塑性强化体结构的热应力问题[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6 付佳维;钱林方;李延泽;;复合材料身管广义热应力问题研究[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7 刘天启;石耀霖;张怀;;月面容器热应力有限元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许杨健;张志伟;涂代惠;王玲玲;;换热边界下夹FGM金属/陶瓷复合EFBC板稳态热应力[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9 耿湘人;桂业伟;唐伟;贺立新;;碳碳端头切削中结合弹道气动加热的最小热应力优化分析[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崔浩然;张超亚;龙连春;;局部升温薄壁板的非线性响应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建国 徐小东;湿热地区城市应减少热应力影响[N];中国建设报;2007年

2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报国百年树人[N];文汇报;2015年

3 云南 赵光生;创维SV-757型VCD机通病[N];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京风;热障涂层活塞热应力的有限体积方法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2 韩帅;频变电—热应力对高频电力变压器绝缘特性的耦合作用机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陆春;碳纤维增强可溶性聚芳醚复合材料的制备、界面性能及热应力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阳鑫军;防止热采井套管热破坏的预膨胀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5 陈昊东;热荷载作用下玻璃破裂特性及裂纹扩展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韩平;金刚石珩磨抛光油石结合剂结构和性能及其珩磨应用[D];燕山大学;2013年

7 杨智勇;高速客车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热损伤和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王湛;燃气透平叶片气膜冷却设计及多场耦合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陈星;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可靠性相关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10 张勇;稀疏裂隙岩体三维饱和水流—传热及热应力半解析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奇;热应力下非均质圆薄板的跳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2 王帅;中厚板热应力—外力耦合成形机理及实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辛海广;不同热力边界下复合梯度板瞬态热应力[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4 张勇;缓和热应力型FGM梯度化智能设计技术[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白锐;低阻引线金属外壳热变形和热应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6 何万凯;以热应力控制的汽轮机自动启动(TAS)系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7 黄梦婷;孔隙率对2D-FGM板瞬态热应力的影响[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8 宋文明;电子元件热应力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王玲玲;基于FEM的二维FGM板平面热应力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金英;长脉冲激光作用于光学介质薄膜的热应力损伤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2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832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