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喷射器热力学模型构造研究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391.9;O354.3
【部分图文】:
在喷射式制冷系统中,超音速喷射器长度在10至30厘米之间[3941],然而海??水淡化系统用于热压缩的超音速喷射器长度则大于1米[4244]。虽然超音速喷射器??几何尺寸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存在差异,但是喷射器内部结构是相似的。图1.1??为超音速喷射器内部结构示意图。超音速喷射器由一次流喷嘴、吸入室、混合室??和扩散室组成。当气体速度为亚音速时,气体流经渐缩喷嘴时速度增加,而气体??流经渐扩喷嘴时速度减小。对于超音速气体,情况则恰恰相反。超音速气体在渐??缩喷嘴中减速而在渐扩喷嘴中加速。超音速喷射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超音速??喷射器一次流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因此在一次流喷嘴内部,一次流不断加速??至超音速。气体在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其压力也在持续降低。因此,在一次流喷??嘴出口处会出现一处压力较低的区域。该低压区域将二次流抽吸到喷射器内部。??在混合室内,一次流和二次流完成混合过程。在经过一系列激波后,混合流体压??力升高,速度降低。在扩散室前端,混合流体速度降为亚音速。在扩散室内,混??合流体完成再压缩过程。??吸入室?混合室?扩散室?????
?(L2)??其中为一次流质量流率,屯为二次流质量流率。??如图1.4所示,超音速喷射器工作状态可以分为临界状态、次临界状态和回??流状态三种[M]。在临界状态下,一次流和二次流均处于壅塞状态。因此当工作??背压增加时,喷射器引射比保持恒定。该现象又被称为“双壅塞现象”?[3]。当喷??射器工作在次临界状态下时,较大的工作背压影响了一次流和二次流的混合过程。??这时,一次流仍处于壅塞状态,但是二次流已不再处于壅塞状态。提高工作背压,??二次流质量流率减少,而喷射器引射比则会降低。工作背压继续增加,二次流会??出现回流现象,这时喷射器失去引射作用。如图1.4所示,临界背压和回流背压??是判断超音速喷射器工作状态的重要参数。??临界状态下,超音速喷射器引射比要高于其他状态下的引射比。因此,在实??际系统中
海水脱盐[54 ̄55]。本文以热压缩-低温三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为例,简要介绍该淡??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1.6所示,该海水淡化系统主要由超音速喷射器、降温器、蒸发器和冷??凝器组成。该系统含有三个蒸发器,故被称为三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高温高压??水蒸汽通过超音速喷射器经降温器进入首效蒸发器内。为了提高换热效率,蒸发??器为横管降膜蒸发器。海水经喷淋装置后被均匀喷洒到水平横管上。在横管内部??则为通入的高温水蒸汽。因此海水在管外蒸发,水蒸气在管内冷凝。在蒸发器横??管外产生的水蒸汽作为热源被送入到下一效蒸发器的横管内,而蒸发器横管内冷??凝的淡水则被直接收集。在下一效蒸发器内,会发生相似的换热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超音速喷射器会引射末效蒸发器产生的部分水蒸气。这增加了进入首效蒸??发器的蒸汽量,提高了系统的能源使用效率。由于该部分蒸汽压力经喷射器后得??到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震;陆月华;;超音速喷咀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J];化学工程师;1989年05期
2 马平平;华枫;胡强;廖国进;;水蒸气超音速流动非平衡凝结相变研究[J];真空;2017年01期
3 H.Oguchi;是长春;;高超音速流动中的钝头前缘问题[J];力学季刊;1965年04期
4 吴江航;绕经钝体身部的高超音速流动[J];力学学报;1980年04期
5 赵良举,曾丹苓;两相流超音速流动、激波及其应用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2年04期
6 N.C.Freeman;汪玉亮;;渐近高超音速流动的实验研究[J];力学季刊;1965年01期
7 朱斌,蔡睿贤,蒋洪德;采用非交错网格压力修正法计算不可压及可压亚、跨、超音速流动[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8 孙恒;李莹;李增材;郭保玲;;天然气低温超音速流动过程的热力学模拟与分析[J];低温与超导;2012年03期
9 蒋文明;刘中良;刘恒伟;庞会中;鲍玲玲;;摩擦阻力对水蒸气超音速流动自发凝结的影响[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11期
10 罗静远;方尔梯;崔学义;金朝鹏;李学初;楼南泉;;超音速流动条件下Sn/N_2O(O_2)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加朋;超音速喷射器热力学模型构造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杨勇;水蒸气超音速流动中的非平衡相变与激波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兴伟;含可凝结组分气体超音速流动、非平衡相变及其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蒋文明;多组分凝结性超音速流传热传质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德胜;两相超音速流动及增压换热器设计[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7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88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