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动能来流下背负式进气道非定常流动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02 13:05
为了改善飞翼布局背负式S弯进气道低动能来流状态下的流动性能,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对原型及改进型背负式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进气道流量特性及内部脉动压力特性。结果表明:低动能来流时背负式进气道上部唇口附近存在很大的气流转折角,导致唇口产生分离涡;原型进气道唇口分离涡强度高,高能量分离涡在进气道顶部破裂产生了大范围旋涡结构,进一步加剧了流动分离,从而引发进气道内产生强烈的压力脉动,声压级最大幅值高达145 dB;改进型进气道唇口分离涡得到了有效控制,强度大幅下降,进气道内部压力脉动幅值也显著降低,声压级降幅达8 dB;改进型进气道分离的抑制使进气道有效流通截面积增大,质量流量增加。同时,流场出口品质提升,进气道出口综合畸变指数降低了9. 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数值计算方法
1.1 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
1.2 离散格式
1.3 本征正交分解方法
2 模型网格及计算条件
2.1 计算模型
2.2 网格划分
2.3 计算条件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流场特性分析
3.2 流量特性及出口畸变特性分析
3.3 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五孔探针的大S弯进气道旋流畸变评估[J]. 徐诸霖,达兴亚,范召林. 航空学报. 2017(12)
[2]一种背负式S弯进气道辅助进气门设计[J]. 孔德英,邓文剑,方力. 航空科学技术. 2016(12)
[3]飞翼无人机3种保形进气口进气道气动与隐身综合特性对比[J]. 张乐,周洲,许晓平,王红波. 航空动力学报. 2015(07)
[4]类X-47狭缝式进气道的流动特征与工作性能[J]. 张航,谭慧俊,李湘萍. 航空学报. 2009(12)
[5]背负式S形进气道流场控制技术[J]. 李大伟,马东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8(12)
[6]背负式进气道设计及其气动性能研究[J]. 郁新华,刘斌,陶于金,王建培,周州.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7(02)
[7]背负式S形进气道设计及数值分析[J]. 李大伟,张云飞,马东立. 推进技术. 2006(01)
[8]一种背负式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验验证[J]. 谭慧俊,郭荣伟. 航空学报. 2004(06)
本文编号:365441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数值计算方法
1.1 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
1.2 离散格式
1.3 本征正交分解方法
2 模型网格及计算条件
2.1 计算模型
2.2 网格划分
2.3 计算条件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流场特性分析
3.2 流量特性及出口畸变特性分析
3.3 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五孔探针的大S弯进气道旋流畸变评估[J]. 徐诸霖,达兴亚,范召林. 航空学报. 2017(12)
[2]一种背负式S弯进气道辅助进气门设计[J]. 孔德英,邓文剑,方力. 航空科学技术. 2016(12)
[3]飞翼无人机3种保形进气口进气道气动与隐身综合特性对比[J]. 张乐,周洲,许晓平,王红波. 航空动力学报. 2015(07)
[4]类X-47狭缝式进气道的流动特征与工作性能[J]. 张航,谭慧俊,李湘萍. 航空学报. 2009(12)
[5]背负式S形进气道流场控制技术[J]. 李大伟,马东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8(12)
[6]背负式进气道设计及其气动性能研究[J]. 郁新华,刘斌,陶于金,王建培,周州.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7(02)
[7]背负式S形进气道设计及数值分析[J]. 李大伟,张云飞,马东立. 推进技术. 2006(01)
[8]一种背负式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验验证[J]. 谭慧俊,郭荣伟. 航空学报. 2004(06)
本文编号:3654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654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