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伊犁河谷5种土壤管理措施减流减沙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1 08:37

  本文关键词: 土壤管理 降雨强度 径流速率 含沙量 减流减沙 出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伊犁河谷区域水力侵蚀等级中等偏强,分析土壤管理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本文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10、20和36 mm/h 3种降雨强度条件下裸地、角果藜覆盖、木地肤覆盖、鱼鳞坑、水平沟等5种典型土壤管理措施的产流产沙过程,并分析比较不同土壤管理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裸地初始产流时间最短,水平沟未产流;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产沙的关键因素之一,径流速率和含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减流减沙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水平沟木地肤覆盖鱼鳞坑角果藜覆盖裸地,木地肤覆盖、鱼鳞坑措施减沙效果明显。水平沟、木地肤覆盖措施减流减沙效果较好,可以在该区域防治水土流失中推广应用。
[Abstract]:The level of hydraulic erosion in Yili River Valley area is moderate and strong. The effect of reducing flow and sediment of soil management measures is analy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is paper, the field simulated rainfall experiment is used.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processes of five typical soil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bare land, Chenopodium angularis cover, wood ground cover, fish scale pit, horizontal ditch and so on, were studied under three rainfall intensities of 10 ~ 20 and 36 mm/h,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the initial runoff production time of bare land was the shortest, the horizontal ditch did not produce runoff, an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w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yield of abortive sediment. The runoff rate and sediment conten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intensity, the order of the effect of runoff reduction and sediment reduction from high to low is as follows: the horizontal ditch covers the bare land of fish scale pit, the wood skin covers the bare land, and the measures of fish scale pit reduce sediment obviously. The effect of mulching measures is good, and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in this area.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林业研究所;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伊犁河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2014BAC15B03)
【分类号】:S1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华;曹月娥;杨建军;;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伊犁河流域黄土区土壤侵蚀试验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1期

2 霍云梅;毕华兴;朱永杰;王晓贤;蔡智才;海璇;;模拟降雨条件下南方典型粘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4期

3 李静苑;蒲晓君;郑江坤;黄鑫;陈鑫;张健全;;整地与植被调整对紫色土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3期

4 夏振尧;梁永哲;张雪娇;许文年;牛鹏辉;张伦;;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3期

5 闫胜军;郭青霞;闫瑞;赵富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特征及雨强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2期

6 张文源;王百田;杨光檄;张科利;;喀斯特黄壤区侵蚀性降雨及产沙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11期

7 王tD;刘宇;刘彦辰;辛艳;王晓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石质山区减水减沙效果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8 杨春霞;李永丽;李莉;奇水云;王普;;自然修复草被对坡面径流的阻滞作用研究[J];人民黄河;2014年08期

9 樊登星;余新晓;贾国栋;王贺年;;北京山区灌草坡面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年02期

10 刘宝元;郭索彦;李智广;谢云;张科利;刘宪春;;中国水力侵蚀抽样调查[J];中国水土保持;201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国会;晋西黄土区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建霞;叶功富;尤龙辉;封晓然;李蝶;;福建省长汀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产流产沙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4期

2 李晓原;张文太;李建贵;仲亚婷;苏悦;赵婧文;;伊犁河谷5种土壤管理措施减流减沙效果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03期

3 仲亚婷;张文太;李建贵;黄俊华;张佩佩;张少博;;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的产沙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4 张鹏;尹忠东;尚河英;;川中紫色土区林地型小流域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J];生态科学;2017年03期

5 张景洲;张升堂;刘元臣;刘颖;王之凯;;植被排列方式对坡面糙率系数的影响研究[J];人民黄河;2017年05期

6 张磊;;坡面径流调控集散工程实施效益评估探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7年03期

7 高儒学;高华端;孙泉忠;徐定平;李华林;;关岭县蚂蝗田小流域降雨年内分配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8 马星;郑江坤;王文武;陈鑫;秦伟;单志杰;郎登潇;廖峰;;不同雨型下紫色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9 聂鑫;章文波;薛丽霞;;广西速生桉种植的空间分布及生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0 黄明逸;朱成立;韩以振;吴玉柏;金秋;李叶;;江苏省黄河故道沙土区植被措施因子试验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金龙;黄英;樊宇航;;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年01期

2 梁洪儒;余新晓;樊登星;孙佳美;常玉;李瀚之;;砾石覆盖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3期

3 夏美玲;高之栋;周岩;王新军;赵言文;;赣榆县夹谷山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2期

4 王雪松;谢永生;田飞;丁亚东;陈曦;;模拟降雨条件下赣北地区弃土堆置体侵蚀产沙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5 王小燕;王天巍;蔡崇法;谢德体;;含碎石紫色土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产沙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6 肖雨琳;魏欣;刘宝元;姜洪涛;郭乾坤;赵玉明;王大安;;北京山区果园水平阶整地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年06期

7 孙浩峰;陈天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平阶整地规格与降雨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6期

8 刘正堂;戴全厚;倪九派;杨智;;喀斯特地区裸坡面土壤侵蚀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5期

9 秦凤;郑子成;何淑勤;李廷轩;孔祥东;;降雨类型对地表微地形空间变化及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4期

10 孙泉忠;刘瑞禄;陈菊艳;张云平;;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种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立新;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措施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为;土壤管理[J];农业与技术;2003年02期

2 魏凌云,程玉峰,曹仲根;土壤管理对枇杷生长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3 秦耀发;贾丽英;;果园的土壤管理和改良[J];山西农业;2006年01期

4 曹保芹;;沿黄沙碱地果园的土壤管理技术[J];落叶果树;2007年01期

5 张功耀;保护性农业[J];湖南农业;2003年04期

6 孙凤;袁少杰;李冲;;宽甸栗园土壤管理探讨[J];河北果树;2010年02期

7 丁宝堂,,董志梅;改革果树土壤管理制度初探[J];河北果树;1996年03期

8 刘慧;;日本果树有机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2004年03期

9 梁艳华 ,江柏萱;不同土壤管理对高种椰子树根系分布的影响[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8年02期

10 张忠良,曹仲根,李文华,鲁周民,李满兴;施肥与土壤管理对枇杷幼树生长与结果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长伊;李广宇;李子林;李剑飞;杨少奇;;基于土壤管理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分析探讨[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海林;;土壤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山农;土壤管理三步走 果树健壮果子优[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2 粟笃瑞;果园几种土壤管理方法的优缺点[N];河南科技报;2009年

3 田农;土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4 杨金平;几种土壤管理的优缺点[N];陕西科技报;2006年

5 李尚;番茄裂果的症状及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8年

6 沈瑞;核桃园的土壤管理[N];陕西科技报;2009年

7 吕纪增;春覆秸秆可促果园高产[N];云南科技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牛思莉;运城地区苹果园土壤管理模式与效益调查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2 李艳丽;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性状、梨树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樊建琼;土壤管理方式对苹果园土壤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陈新燕;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南疆干旱区梨园土壤性质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5 隋常玲;农田土壤管理中的GIS技术应用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51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51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