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岛荒地土壤肥力恢复与重建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 荒地 灰色关联分析 土壤改良 城市污泥 重金属 富集系数 出处:《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荒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现有宜农荒地约为3500万公顷,若使该类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既可以扩充我国耕地保有量,同时也可以缓解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的矛盾。海南荒山荒地是重要的热带土壤资源,总面积约117万公顷,依据其自然条件的适宜性以及限制性,可分为宜农、宜林以及宜牧地。其中滨海、河滩沙荒地以及农区石质荒地是海南典型的宜林地和宜农地,但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区域土壤质量退化,成为了该类土壤资源利用的主要障碍。本文选择海南文昌锦山镇山雅村的沙荒地、海口石质荒地以及海口新坡镇雄丰村塘柳塘河塘底泥及其沿岸河滩沙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三种荒地土壤进行改良,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变化特征,并开展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肥力状况综合评价。通过比较塘柳塘底泥与周边农田土壤性状差异以及污泥施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评价河塘底泥和城市污泥资源化的可能性,为海南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1滨海沙荒地土壤肥力恢复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1)灰色关联分析和土壤退化指数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沙荒地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林灌混交林土壤质量关联度值最高(0.7028),土壤恢复效果最好。草地(0.6916)次之;同一坡面的各林地类型中,坡下林地土壤质量关联度值最高(0.6893),坡上林地次之(0.6816),坡中林地(0.6637)最低,土壤质量最差;植被恢复是滨海沙荒地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2)在海南岛东岸滨海退化沙坡地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应以自然恢复为基础,结合退化地区的地形条件采用林灌、林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恢复早期种植抗旱草类,待沙坡地基质稳定,土壤水分提高后,再栽种速生木麻黄以及乡土树种,从而实现不同植被类型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优化配置,逐步改变滨海沙坡地生态环境。2河塘底泥用作工程措施改良土壤,实现底泥资源化研究。结果表明:(1)底泥粒径分形维数与沿岸农田分形维数的均值分别为2.662和2.591,因农田土壤颗粒的选择性流失,造成底泥粒径分形维数值略高于对农田土壤。底泥和农田土壤的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衡量底泥质地特征的重要指标。(2)底泥与周边农田土壤在粒径组分上非常相似,均以极细砂、粉砂为主,其质地类型都以黏壤土、壤土为主;底泥具有较高的肥力,且与周边农田相比,底泥的质地呈现“细化”特征;塘柳塘底泥可以用于附近土壤的改良。3火山岩石质荒地土壤肥力重建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钾、总盐分的含量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污泥施用容积量超过10%时,就能提高土壤的养分;当污泥施入容积量为30%时,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试验设计梯度的最大值。各施泥处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对照CK均有明显下降,一次性施用污泥容积量为20%及以下水平较为合适,超过20%时重金属含量有增加趋势。(2)污泥施用后,各处理狼尾草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对照相比均呈下降趋势,重金属Cr、Ni、As、Cd、Pb、Hg含量均低于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限值。各污泥处理狼尾草体内重金属富集系数均小于1,短期内重金属迁移、富集效果不明显。综合土壤质量状况及狼尾草的饲用安全,在石质荒地土壤改良中,污泥的施用容积量控制在20%及以下较为合适,即可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也可有减轻重金属对土壤和环境的危害,同时保证了狼尾草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林;土壤质量与土壤可持续管理[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2 凌青根;土壤质量研究与可持续发展[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年01期
4 刘相根;;永嘉县土壤质量状况及治理措施[J];温州农业科技;2002年02期
5 齐伟,张凤荣,牛振国,黄勤,徐艳;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土壤通报;2003年01期
6 张华,张甘霖,漆智平,赵玉国;热带地区农场尺度土壤质量现状的系统评价[J];土壤学报;2003年02期
7 李树彬;受干扰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指示特性的评价[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8 郑昭佩,刘作新;土壤质量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9 刘德春,何鑫,王昌全;马尔柯夫法在土壤质量动态评价中的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2期
10 赵玉国,张甘霖,张华,龚子同;海南岛土壤质量系统评价与区域特征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铭献;兰利琼;卿人韦;周嘉裕;傅华龙;;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边振兴;王秋兵;刘兆胜;李立平;;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建民;汪海珍;;土壤质量指标及评价体系研究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4 王关金;吴堑虹;戴塔根;苏欣;侯木舟;;支持向量机对长沙、株洲、湘潭土壤质量的未来变化的预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曹志洪;;第十一章 土壤质量的退化、控制和修复[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6 李辉信;胡锋;焦加国;;蚯蚓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7 朱林;马友华;;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土壤质量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蔡燕飞;廖宗文;董春;石木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控与土壤质量[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9 曹志洪;;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10 杨步银;马建宏;王家胜;陈德星;许春香;;肥料高投入对土壤质量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建;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关系到底有多大(二)[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范建;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关系到底有多大(三)[N];科技日报;2005年
3 记者 赵凡;今年安排1.3亿调查土壤质量[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赵凡;今年安排1.3亿资金开展土壤质量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张福锁;保护性耕作对改善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6 张晔;问诊中国土壤质量与健康[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骆会欣;改善土壤质量 需有管理对策[N];中国花卉报;2011年
8 杨文悦 市绿化市容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马云安 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 市绿化市容局 市林业局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 徐文发 市绿化市容局工会主席 市市容环境行业工会主席 孙建国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师办主任;加强土壤质量安全管理 提升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水平[N];联合时报;2013年
9 周强 杜佳音 蔡焕花;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土壤质量良好[N];中国矿业报;2014年
10 胡其峰;我国土壤质量趋向恶化[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举;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于林;沿海经济发达区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林芬芳;不同尺度土壤质量空间变异机理、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宏芝;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吕春花;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许明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淑杰;吉林省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8 郭曼;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平究;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态变化及其土壤质量指示意义[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包耀贤;黄土高原坝地和梯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如雪;聊城市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岳西杰;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形部位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晓京;鄂尔多斯市典型能源开发地区土壤质量调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有兵;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郭芝源;药用植物黄芪在山西露天煤矿生态复垦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安康;城市绿地土壤质量及其影响因素[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郁;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土壤质量特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雪松;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土壤质量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9 范小巧;半干旱黄土高原区苜蓿的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10 侯鹏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53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5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