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
本文选题:黄土 切入点:常量元素 出处:《地理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Na/K、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Al2O3和Fe2O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 g/kg;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 O2Al2O3Fe2O3K2OMg ONa2OCa O。风化成壤过程中Na、Ca、Mg、Si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溶,而Fe、Al、K相对富集。2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从马兰黄土L1→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0又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末次冰期(55.0-15.0 ka BP)冷干、早全新世(15.0-8.5 ka BP)增温增湿、中全新世(8.5-3.1 ka BP)达到最暖湿,晚全新世(3.1-0.0 ka BP)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3汉江黄土与洛川、巫山、下蜀黄土的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不同地区常量元素(Ca O除外)含量十分接近且UCC标准化值变幅均小于0.25,这暗示了它们风化之初具有相似的风成沉积基础;但不同区域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洛川黄土汉江黄土巫山黄土下蜀黄土的趋势,与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即不同地区黄土风化程度差异主要是东亚季风变化影响的结果。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stant element content and relate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loes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CIA-Na / K, leaching coefficient and desalination coefficient,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loess are Sio _ 2 Al _ 2O _ 3 and Fe _ 2O _ 3, the sum of the three contents is 767.3 g / kg, and the order of the constant element content is Si O2Al2O3Fe2O3K2OMg ONa2OCa O. Degree of migration and leaching, The strength of weathering soil formed from the relative enrichment of Feo Alnk was observed from Ma Lan Loess L _ 1 to that of Ma Lan Loess L _ 1. 鈫扵ransitional loess Lt. 鈫扵he S _ 0 of paleosol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L0 of Holocene loess decreased again. It was recorded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region experienced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55.0-15.0 ka BP) cold and dry, early Holocene (15.0-8.5 ka BP)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the middle Holocene (8.5-3.1 ka BP) reache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ooling and drying in late Holocene (3.1-0.0 ka BP) .3 the element assemblage of Hanjiang loes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Luochuan, Wushan and Xiashu loess. Except for the constant element (Ca O)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contents are very close and the variation of UCC standardized value is less than 0.25, which implies that they have similar aeolian sedimentary base at the beginning of weathering, but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of loess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different obviously. Luochuan Loess, Hanjiang Loess, Wushan Loess, Lower Shu Loess, coincides with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modern monsoon climate in China, that is to say, the difference of loess weathering degree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East Asian Monsoon chang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08,41371029,4147107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S07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GK201704014)~~
【分类号】: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淑燕;黄春长;;汉江上游近50a来降水变化与暴雨洪水发生规律[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1期
2 任利利;殷淑燕;;汉江上游近50多年来气温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03期
3 任利利;殷淑燕;靳俊芳;;1960-2011年汉江上游降水量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J];中国农业气象;2014年04期
4 任利利;殷淑燕;;陕南汉江上游气温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3年03期
5 孟婵;殷淑燕;;汉江上游近50年降水序列变化及其干旱预测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01期
6 仇立慧;黄春长;周忠学;殷淑燕;;汉江上游与渭河流域特大洪水发生规律的对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2期
7 延军平;肖雁;任志艳;;制度优化——生态认证与汉江上游水土保持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06期
8 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周亚利;查小春;郑树伟;周亮;;汉江上游郧西段归仙河口剖面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9 刘建芳;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玉柱;卢越;;汉江上游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2期
10 吴帅虎;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杨建超;;汉江上游郧县辽瓦店全新世古洪水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殷淑燕;黄春长;;汉江上游近50年来降水变化与暴雨洪水发生规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贺懿华;王晓玲;金琪;韦惠红;;2005年汉江上游秋涝环流条件和水汽场特征分析[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年
3 周新春;沈浒英;段红;;汉江上游中期过程雨量及来水量预报方案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王旭仙;武麦凤;;汉江上游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徐愫莲;杨睿敏;张小峰;王国栋;;汉江上游盛夏汛雨开始期预报方法研究[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卢珊;王百朋;贺皓;李建科;高红燕;;汉江上游汛期面雨量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7 唐士梅;;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规划对汉江上游水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的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8 马登清;;对汉江上游干流梯级开发的一些看法[A];第五届水能规划及动能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刘慧;在汉江上游建生态保护与发展示范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2 竹溪县公路段 卢继安;治理汉江上游水污染刻不容缓[N];湖北日报;2002年
3 记者 李元浩;汉江水资源保护力度亟待加强[N];工人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陆铭;以精准预报科学应汛[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欣;汉江上游郧县盆地风成黄土成壤特征及气候响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姬霖;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特大历史洪水考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彭维英;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纪伟;基于In-VEST模型汉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动态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5 徐礼山;清代汉江上游的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D];西北大学;2004年
6 陈欢;汉江上游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钰敏;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7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7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