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状况及演变趋势研究
本文选题:苹果园 切入点:种植年限 出处:《土壤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为了探索果业生产和果园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了渭北旱源苹果主产区彬县10a幼龄和21a老龄苹果园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农田为对照,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状况与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渭北地区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优势级别,仅0~20 cm处随园龄递增果园土壤团聚化趋势较为明显,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DSAC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增大,团聚体分形维数(D)递减,但是,10~0.25 mm和5~1 mm最有价值团聚体和团聚体系数(KCTP)均在递减。渭北土壤水稳性团聚组成中约60%为0.25 mm微团聚体,在0~30 cm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GMD和WSAC0.25呈现为农田(对照CK)10a果园21a果园,随园龄递增有明显增大趋势。0.25 mm团聚体的破坏率(PAD0.25)随园龄增加显著增大,递增幅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各项指标呈极显著相关,土壤碳酸钙含量、黏粒含量与水稳定团聚体多项指标呈极显著相关,PAD0.25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研究表明,果树种植在表观上明显提高了渭北地区表层0~2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强了土壤抗风蚀能力,但却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农艺质量及其稳定性,果园土壤团聚体的农艺质量显著退化与有机物及碳酸钙含量递减有着直接关系。
[Abstract]:Soil aggregation statu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orchard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were studied by dry sieve and wet siev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0.25 mm microaggregate was the dominant grade of soil mechanical stability aggregates in Weibei area.With increasing orchard age, the soil agglomeration trend was obvious at 0 ~ 20 cm. The soil aggregate content was 0.25 mm, the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and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GM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 (D) decreased.However, the most valuable aggregates and the number of aggregates (KCTP) of 100.25 mm and 51mm were decreasing.About 60% of the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in Weibei are 0.25 mm microaggregates. At 0 ~ 30 cm, the MWD GMD and WSAC0.25 of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are presented as farmland (control CK)10a orchard 21 a orchard).The rate of destruction of 0.25mm agglomerat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garden age, an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dexes of mechanical stability aggregat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planting of fruit tre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soil mechanical stability aggregates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0 ~ 20 cm in Weibei area, enhanced the ability of soil to resist wind erosion, bu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agronomic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The agronomic quality of soil aggregates in orchards was significantly degraded and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of organic matter and calcium carbonate content.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基金】:农业部2010年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1251005507) 陕西省农业厅2013农业专项资金项目(2013182)资助~~
【分类号】:S661.1;S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2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3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4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5 D.J.Mc Queen;C.W.Ross;G.Walkert;张佳宝;;运用扫描电镜和分散/消散技术评价新西兰表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6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9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