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黑土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
本文选题:黑土 切入点:剖面 出处:《生态学报》2016年23期
【摘要】: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田(CL)、恢复草地(GL)和人工林地(FL)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进行研究。理化性质结果显示,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少,p H则是上层土壤低于底层。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从表层(0—20 cm)到底层(180—200 cm)逐渐减少,在表层(0—20 cm)3种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为草地农田林地。可培养微生物主要生活在近地表0—60 cm土层中,在60—200cm土层中3种利用方式下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基本相同。Biolog结果显示,在0—40 cm土层中微生物群落活性最大,底层(180—20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最小。3种利用方式剖面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碳源利用数量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少,并且与SO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农田相比恢复草地和人工林地剖面20—40 cm土层中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的利用强度都较高,说明没有农业机械作业的植被自然生长条件下根系会打破原来农田中的犁底层,促进表层(0—20 cm)以下微生物群落活性。碳源利用率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已经改变了剖面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而且根系已经影响到100 cm的微生物群落,但还没有影响到180—200cm中的微生物群落。
[Abstract]:Biolog Eco microplate culture method was u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source metabolism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soil profile of Helene farmland ecosystem observation station of Hel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The amount of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decreased from 0-20 cm to 180-200 cm. The number of culturable microbes from 0 to 20 cm)3 in surface layer were all grassland farmland and woodland. The culturable microbes mainly lived in 0-60 cm soil layer near the surface, and the bacteria could be cultivated in three kinds of utilization modes in 60-200cm soil layer. The number of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was the same. Biolog showed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ctivity was the highest in 0-40 cm soil layer.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ctivity was the lowest in the bottom layer (180-200 cm).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and the amount of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the surface layer to the bottom lay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 and TN. Compared with farml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20-40 cm soil layer of grassland and artificial forest land had higher utilization intensity of various carbon sources. It shows that the root system will break the bottom of the plow in the original farml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growth of vegetation withou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long-term vegetation cover had chang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source metabolism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profile, and the root system had affec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100 cm. However,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180-200cm has not been affected.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41371296)
【分类号】:S1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舞阳;王淑玉;施剑锋;;酸性矿坑废水及目前研究酸性矿坑废水微生物群落的方法(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5期
2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3 易维洁;贺江舟;曲东;;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有机酸的铁还原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秀丽,徐建民,姚槐应,谢正苗;重金属铜、锌、镉、铅复合污染对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5 曾翠平;鲁安怀;李艳;吴婧;王鑫;丁瑞;颜云花;;红壤中微生物群落对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作用的响应[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6 李卓佳;林亮;杨莺莺;林小涛;;芽孢杆菌制剂对虾池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7 叶央芳;闵航;;代谢指纹评估苯噻草胺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J];土壤学报;2006年02期
8 曾炜;曾光明;黄丹莲;冯冲凌;胡霜;;铅污染对垃圾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9 李旭;谢世鹏;胡聪聪;吕铖;徐清萌;邢辉;;安徽铜陵酸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群落构成调查[J];中学生物学;2014年04期
10 ;附件[J];生物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赵立平;;分子生态学与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监测、结构解析及功能调控[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五星;骆永明;余冬梅;滕应;李振高;;油泥的预制床修复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刘波;郑雪芳;林营志;兰江林;林斌;叶耀辉;罗仰奋;;零排放猪场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4 李慧;何晶晶;张颖;徐慧;史荣久;陈冠雄;;选择16S rDNA不同高变区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比较[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立平;;生态基因组学与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解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强;张敏;周鹏;方炎明;;基于16S rRNA PCR-DGGE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分析(英文)[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7 郑瑶瑶;田相利;王芳;董双林;;草鱼混养系统细菌数量变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朱玲;张锐;钱培元;;南海海盆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梦然;南极冰川湖下有各种微生物群落栖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华凌;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海英;英发现以异糖酸为食的微生物群落[N];科技日报;2014年
4 何积惠 吕吉尔 编译;2020科学图景展望[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国;造纸和农药污染对大凌河微生物群落影响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王尚;滇藏热泉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刘正辉;东江氨氮污染河段的微生物群落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晓娟;广东典型海域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5 谢建平;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在两种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肖升木;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张衍;化工园区废水排放对杭州湾纳污区域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刘学端;海底及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付岩;典型农药在稻田及周围水环境中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常佳丽;不同种植年限水稻土中甲烷及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群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井坤;偶氮染料脱色特异微生物群落及其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林佳;青岛市不同季节雾霾期与非雾霾期空气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桂丽;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栽培障碍及间作调节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张皓;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及与水环境的互作[D];苏州大学;2015年
5 纪淑蓉;隔离降雨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呼吸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罗锡梅;基于单碱基识别的qPCR微生物群落定量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黄琼;南昌市PM10和PM2.5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其相关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8 马丽;绿蛙蝌蚪消化道超微结构及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胡海啸;基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海岸带生境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范淼珍;改变微生物群落对典型农田土壤作物生产力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96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9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