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施加秸秆与废弃物对茉莉园土壤团聚体及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03 12:31

  本文选题:秸秆 切入点:废弃物 出处:《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研究施加秸秆与废弃物对茉莉园土壤团聚体与碳、氮和磷含量的影响,以福州河滨茉莉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对照(C)、秸秆(S)、秸秆+石膏(SG)、秸秆+生物炭(SB)和秸秆+炉渣(SS)5种处理样地0—10,10—20,20—3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包括0.25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以及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比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种处理团聚体均以0.053~0.25,0.25~2 mm粒级为主。与对照相比,单施秸秆团聚体DR0.25、MWD和GMD值分别减小了19.86%,19.18%和37.98%,D增加了14.26%,团聚体稳定性降低;秸秆+石膏、秸秆+生物炭和秸秆+炉渣与单施秸秆相比,DR0.25和MWD相差不大,GMD较单施秸秆分别增加了2.34%,0.63%和12.67%,D分别减少了2.31%,6.26%和5.01%,团聚体稳定性增强。秸秆、秸秆+石膏、秸秆+生物炭和秸秆+炉渣与对照相比,0—10cm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均显著增加,10—20,20—30cm土层变化不大,表现为养分向表层富集的现象。综合比较分析,石膏、生物炭和炉渣可以作为秸秆还田配施改良剂,以提高秸秆还田的功效。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raw and waste on the contents of soil aggregate,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jasmine orchard, the soil of Fuzhou Riverside Jasmine Orchard was studied.The distribution and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s in 0-10 ~ (-10 ~ (-20)) ~ (20) ~ (20) ~ (30) cm soil layer were studied in 5 kinds of treatments, I. e., C ~ (10), S ~ (2 +), S ~ (2 +), Gypsum, SBB) and SS ~ (2 +).The contents of 0.25mm aggregates and soil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toichiometric ratio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including the contents of 0.25mm aggregates, mean mass diameters, geometric mean diameters, fractal dimensions, and soil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contents and stoichiometric ratio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0. 053 0. 25 and 0. 25 ~ 2 mm grain size was the main size of 5 kinds of treated aggregate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values of DR0.25 MWD and GMD decreased 19.86% and 37.98%, respectively, increased 14.26%, decreased the stability of the aggregates, and reduced the stover gypsum.Compared with single straw application, straw biomass and straw slag had little difference in DR0.25 and MWD. Compared with single application of straw, GMD increased 2.34% 0.63% and 12.67%, respectively, and decreased 2.31% 6.26% and 5.01%, respectively, and the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was enhanced.Compared with control, straw, straw gypsum, straw biochar and straw sla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contents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10 ~ 20 ~ 20 ~ 30 cm soil layer, showing the phenomenon of nutrient enrichment to the surface layer.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gypsum, biochar and slag can be used as straw in the fiel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mprov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闽榕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87) 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G-66,2016-N-86)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GY201610)
【分类号】:S152.4;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金伟,李占斌;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1期

2 郭军玲;王虹艳;卢升高;;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3期

3 王国强;孙焕明;;拉萨市农田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4 郝余祥,程丽娟;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组成[J];土壤学报;1964年02期

5 WUSTAMIDIN L.A.DOUGLAS ,王鸣远;土壤团聚体破坏与雨滴能量的关系[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6年03期

6 李越;李航;;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7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8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9 赵京考,刘作新,韩永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10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赵冬;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结构演变特征及其量化表征[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4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5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3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张耀方;子午岭林区不同胶结物质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朱姝;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温小辉;施肥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许建林;利用超声波测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翠翠;水土流失治理对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武均;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10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05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05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