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草畏降解菌Acidovorax delafieldii XD-3的新型固定化技术及其降解效果
本文选题:海藻酸钠-生物炭 + 联合固定化 ; 参考:《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9期
【摘要】:采用新型生物炭与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技术对麦草畏降解菌XD-3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生物炭联合固定化的小球机械强度、传质性能明显高于海藻酸钠固定化小球;电镜扫描图谱结果发现海藻酸钠-生物碳联合固定化小球更适合麦草畏降解菌的生长和定殖;不同的温度、p H值、Na Cl浓度和重金属离子浓度对固定化菌与游离菌降解效果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碳与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细菌适应范围广,抗冲击能力更强。在实验室规模的流化床生物反应器(FBBR)中,联合固定化菌可以持续高效降解模拟麦草畏废水,为麦草畏固定化菌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new technology of immobilization of bioactive carbon and sodium alginate was used to immobilize the biodegradable XD-3 of wheat stra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mass transfer property of the microspheres immobilized by sodium alginate and biochar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immobilized microspheres by sodium alginate.The result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immobilized microspheres combined with sodium alginate and biological carbon we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and colonization of biodegradable strains of wheat grass.The effects of NaCl concentration and heavy metal ion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the degradation of immobilized bacteria and free bacteri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tic carbon and sodium alginate combined immobilized bacteria had a wide range of adaptation and stronger impact resistance.In a fluidized bed bioreactor (FBBR) on a laboratory scale, the combined immobilized bacteria can continuously and efficiently degrade the wastewater of simulated wheat straw forvos,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strains of wheat straw forvos.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系;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侯政廷;何欣怡;灻思勽;;利用固定化材料Acrylamide筛选lY泥进行生质丁醇之生产[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谢冬瑾;周勉;葛加坤;;磁性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2009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王平;张华堂;孙红燕;;芯片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蛋白表征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4 陈汉榕;张素琴;熊远卿;;固定化有效菌群处理纤维板废水研究[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文宾;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室内养殖海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燕;Cr(Ⅵ)废水的微生物固定化处理技术[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芳;藻菌共固定化技术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
3 汤天羽;组合固定化技术在水相与非水相体系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4 曾常华;复合菌群及其固定化技术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戴昕;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生物脱氮方面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曾清平;淀粉酶系偶联固定化技术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7 何旭辉;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SBR工艺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6年
8 周涛;基于AFM原位检测的微纳生物传感器固定化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二平;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连续处理含锌废水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泽瑞;抗菌—乳糖水解双功能酶制剂的“Fish-in-net”固定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41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4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