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_对20世纪以来《齐民要术》国内研究学者与成果的分类
本文关键词:《齐民要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对20世纪以来《齐民要术》国内研究学者与成果的分类
薛彦斌 崔效杰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 贾思勰农学思想研究所,山东 寿光 262700)
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
【摘要】本文从研究时间带划分法、研究成果形式划分法、研究者身份划分法、研究内容划分法、研究者年龄段划分法、研究者性别、姓氏、家庭划分法、研究者资格和履历划分法、发表载体形式划分法、研究形式划分法、含量比重划分法等十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齐民要术》国内研究学者与成果进行分类,旨在为相关研究形成更完整的轮廓和清晰的概念,对进一步研究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向深层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20世纪;齐民要术;研究学者;成果;分类
前言
2005年4月第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期间,首次新增了《贾思勰农学思想研讨会》内容,接到任务后笔者等相关人员经过努力邀请到全国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有中国农史、经济史、科技史、社会史研究学者,也有从事农业科学等应用性专业领域的研究专家;有博士生导师、博士、院所领导,也有海外留学归国学者;有大专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地方性企事业单位的负责同志,大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贾思勰极其《齐民要术》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专门研究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专家偏少,在我们所知的专家中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难以参会,一些中年学者身肩教学、科研、管理的重担,难以抽身专程前往,还有一部分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掌握的相关学者,这就促使我们在会后萌生了收集、检索相关专家学者的念头,一是可以为今后邀请工作如2006年的《“齐民要术”与中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增加更大的空间和余地,二是寿光《贾思勰农学思想研究所》也应加强同全国相关组织、学者的联系。掌握专家们的大致概况之后,自然接触到专家们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说《齐民要术》研究者人才济济,成果烟波浩淼,但研究层次高低有别,研究手法各有不同,如果不对其加以整理和分类,难以形成完整的轮廓和清晰的概念,对进一步研究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向深层次发展是不利的。在此背景下,笔者注意加强了对20世纪以来《齐民要术》国内研究学者与成果的分类研究,本文拟对这些专家和成果从不同时空、不同视角进行分类,既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粗略总结,亦属《齐民要术》研究的新尝试。下面是笔者若干浅显和不甚成熟的分类方法,暂分十个方面,因掌握资料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有些地方只能择其要者,不妥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按研究时间带划分法
(一)1901—1948年,清末至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开始了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全面的具体解析与科学探索。1927年陆费执发表《中国农书提要:“齐民要术”》(中华农学会丛刊,1927,总54)。1928年万国鼎发表《农业书报解题:“齐民要术”》(《农林新报》1928年第138期);《“齐民要术”解题》(《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第3期)。1934年栾调甫发表《齐民要术版本考》(1934)(载于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2册);《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署名胡立初,1934);(载于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2册)。1936年陶希圣发表《“齐民要术”中的田器及主要用法》(《国学季刊》1936年第2期)和《“齐民要术”里的田园生产》(《食货》1936年第4期)。1944年刊印了刘春麟和日本学者西山武一共同执笔完成《校合“齐民要术”》卷一。1944年何若鼎发表《读“齐民要术”》(《风雨谈》1944年第12期),1947年曲直生发表《“齐民要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农书》(《中央日报》1947年10月1日)。
(二)1949—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为相关研究的最辉煌时期之一。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6年研究似有间断,但在1955年后进入一个研究高峰期,可以设想这一时期的后期如果不发生“文化大革命”,研究成果会更加全面和显著。这一时期产生了相关研究的许多名人和“大家”,是“东万”、“西石”、“南梁”、“北王”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成果有:
1955年万国鼎发表《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光明日报》,1955年4月15日)。1956年万国鼎发表了《“齐民要术”所记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农业技术水平》(《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第1期);《论“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界科学讨论会学术报告,1956年);《“齐民要术”是怎样的一部书》(《历史教学》1956年第11期);1962年万国鼎发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农报》1962年第4期)。
1956年王毓湖发表《“齐民要术”: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的一部完整农书》(《读书月报》1956年第5期);1962年发表《“齐民要术”选读本评价》(《中国农报》1962年第11期)。
1957年石声汉发表《“齐民要术”今释》(科学出版社,1957);1958年发表《“齐民要术”概论》(英文版,科学出版社 1958)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果,缪启愉认为前者“有很高的启导和借鉴价值”。石声汉还发表了《探索“齐民要术”中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通报》1957年第1期);《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整理“齐民要术”的初步总结》,(科学出版社,1957年);《试论我国几部大型农书的整理》(《中国农业科学》1963年第10期),石教授的杰出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日本学者称之为“贾学之幸”。
1957年游修龄发表《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作物栽培》(《农业学报》1957年第1期)。
1957年梁家勉发表《“齐民要术”的撰者、注者和撰期:对祖国现存第一部农书的一些考证》(《华南农业科学》1957年第3期),是相关考证学的经典之作。
1959年李长年发表《“齐民要术”研究》(农业出版社,1959年),在国内外影响深刻,李教授因此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日本很受尊重,代表日本研究《齐民要术》最高水平的天野元之助教授在1978年出版《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研究》后,将书赠与李长年教授,封面上书写有“敬呈李长年学兄,,天野元之助”的字样,实际上天野先生年长于李先生近20岁。
1963年缪启愉发表《“齐民要术”十种校宋本题记》(《图书馆》1963年第2期);同年发表《读“齐民要术”札记》(《文史哲》1963年第2期),均有非常大的影响。
1963年杨直民发表的《一位杰出的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农业技术》1963年第1期)也很有名。
此外,王仲荦的《谈“齐民要术”的历史背景》(《大众日报》1961年6月25日);《有关“齐民要术”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61年第3期)也很有见地。另外胡道静的相关研究也非常出色。
(三)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至改革开放前期
“文化大革命”初期和中后期的8年间由于动乱研究难以开展,但后期及其以后文章稍多。这一时期的研究受政治和形势影响较深,带有明显的“左倾”烙印,贾思勰被冠以“法家”的光环,《齐民要术》被作为“儒法斗争”中“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隐去实名的笔名作者和集体单位作者较多。如:《“齐民要术”和法家思想》(李群,《人民日报》1974年9月16日);《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看法家的重农路线》(吉林农业大学理论学习小组,《吉林日报》1974年12月19日);《贾思勰的法家思想和“齐民要术”》(甘肃农大林果系学习批判组,《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齐民要术”与儒法斗争》(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人民公社北京经济学院三结合理论小组,《农业科技通讯》1975年第2期);《齐民要术选释》(北京大学生物系注释组,1975年);《“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浙江农业大学理论学习小组,人民出版社,1976年);《“齐民要术“选注》(广西农学院注释组,广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等。
1975年,周肇基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生理学方面的成就》被认为是该时期的规范之作。
(四)1979—2000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后期
改革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好转为相关研究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1979年,方立天发表《贾思勰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真理观》(《哲学研究》1979年第4期)。1980年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中国古代农书评价》,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1980年,张波发表《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陕西农业》1980年第2期);1984年同作者的《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小传: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陕西科技出版社,1984年6月);《我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贾学之幸》(《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等也相继发表和印行。1980年彭世奖发表《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中学历史教学》1980年第5期)。1981年李长年的《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印行。
比较突出的成果是缪启愉的相关研究:1982年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由农业出版社印行;1987年同作者发表《“齐民要术”中利用微生物的科学成就》(《古今农业》1987年第1期),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同作者《“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1989年巴蜀书社出版同作者《“齐民要术”导读》,使《齐民要术》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杨直民的相关研究。1980年杨直民发表《从几部农书的传承看中日两国人民间悠久的文化技术交流》(《世界农业》1980年第10、11期);同作者的《介绍“齐民要术”新校译本》(《农业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9期);《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贾思勰”》(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科技卷:“农业著作的传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等经典之作使杨教授蜚声国内外,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贾思勰”》被认为后来相关研究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1982年梁家勉的《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由农业出版社印行。
1983年闵宗殿的《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由农业出版社印行;其他还有同作者的《“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读后感》;《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丛》;《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农业出版社,1989年);《中国农业文明史话:“齐民要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等在国内外有很深刻的影响。
1985年,张湘琴发表《贾思勰》(《科学家论方法》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思明的《A History of Chinese Entomology 》(英文译著,天则出版社,1990年),《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刊行使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
值得称道的是李根蟠的相关研究,相关论著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1990年);《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民族出版社,1991年);《中国古代农业》(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年);《中国农业史》(台,文津出版社,1997年);《农业科技史话》(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1997年增刊经济研究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都是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1993年郑学益发表《中国封建地主家庭经济学的产生: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经济学家》,1993年第2期)。
此外,郭文韬、叶依能、董恺忱、范楚玉、马宗申、樊志民、彭世奖、倪根金、曾雄生、吴存浩、马万明、金秋鹏、缪祥桐、高振铎、路兆丰、潘吉星等学者的研究都具有很高水平和特色。
(五)2001—现在21世纪最新时期
这一时期名人成果不断,后来新人辈出,研究队伍日益年轻化并且老中青结合,研究者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涉及面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与现代科技和脉搏相融合,研究空间进一步缩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和繁荣景象。
李根蟠的研究论文在网站上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公开性,赢得了众多读者。如:《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中国农史》2001年第2期);《“陈旉农书”与“三才”理论——与“齐民要术”》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试论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分期和特点》(“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在线论文);《“多元交汇”的中国传统农业》(“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在线论文);《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今农业》2003年第3期);《“齐民要术”何以无养狗的论述——牧区文化对中原文化影响之一例》(《中国经济史论坛》在线论文);《“三才”理论与中国传统农学论略》(2002年中日韩农史研讨会论文);《汉魏之际社会变迁论略》(《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辑,中华书局,2001年6月);《古籍中的稷是粟非穄的确证》(《中国农业科学》2000年第5期);《稷粟同物,确凿无疑——千年悬案“稷穄之辨”述论》(《古今农业》2000年 第2期)等论著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力。
其他如:王玲:《“齐民要术”的成书背景再论》(《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魏晋北朝时期内迁胡族的农业化与胡汉饮食交流》(《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阚绪良:《“齐民要术”札记三则》(《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年第4 期)。严火其:《农本与求利:“齐民要术”农业经营思想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宁可少好,不可多恶——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现代化诠释》(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原因探析》(《中国农史》2001年第4期);《贾思勰`王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作者。盛邦跃:《试论“齐民要术”的主要哲学思想》(《中国农史》 2001年 第3期);《试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人本意识”的启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2期);《从“三才论”到“可持续农业”》(《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民本意识”及启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杨坚:《古代大豆及其制品的药用》(《古今农业》2001年第2期);《我国古代大豆酱油生产初探》(《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齐民要术”中的肉食初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中国豆腐的起源与发展》(《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齐民要术”所记载的肉食加工与烹饪方法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王志刚:《中国传统经济史学视野下的“齐民要术”》(中华文史网在线论文)。郭风平:《“齐民要术”的林副产品贮藏加工与利用的整理研究》(《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刘磐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进与退》(《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李庆 典:《中国古代种芋法的技术演进及其对现代农学的贡献》(《中国农史》2004 年第4 期);《食用芋类的进化、分类与遗传资源保存》(《作物研究》2002年第6期);《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民族植物学》(《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年第1期。曾雄生:《译文:论“齐民要术”》(《法国汉学》2002年)。蒋福亚:《“齐民要术”所见农民和市场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程志兵:《“齐民要术”与汉语词汇史研究》,《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齐民要术”新词新义简论》(《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齐民要术”中所见词源举隅》(《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刘洁:《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齐民要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齐民要术” “喜烂”考辨 的方法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齐民要术”校释商补》(《文史》 2003年第4期)。蒋绍愚:《“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乐爱国:《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学与儒学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周敏:《“齐民要术”中的林业思想和林业技术探讨》(《浙江林业科技》2004年第1期)。梁燕君:《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粮食科技与经济》2003年 第3期)。赵建民:《“齐民要术”之饼食文化》(《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年第1期。欧阳韶晖:《“齐民要术”对开发中国传统食品的启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期)。曾昭聪:《“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张炯炯:《“齐民要术”中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中医文献杂志》 2002年 第3期)。孙一慰:《“齐民要术”部分饮食品溯源》(《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年 第4期)。储泰松:《“齐民要术”特殊注音浅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张舸:《“齐民要术”双音节词在汉语史中的承传》(《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陈苍林:《探方法本源、明造化机理——“齐民要术”(豆酱法)步韵》(《中国酿造》2005年第4期 ) 等都是21世纪优秀新作。
如果将1996—2005近十年连续起来总结,结论是研究成果一“新”二“丰”。“国昌盛,史研兴”,可以说 1996—2005年十年间是《齐民要术》研究的又一新的辉煌时期。在《贾思勰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中国农业博物馆闵宗殿研究员提供的《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齐民要术”研究文献目录》中的论文尚限于1996年之前,本文对其进行了补充,对1996—2005年十年间的新人和新成果进行了重点收集和分类,结果是令人兴奋的。
本文关键词:《齐民要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