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0 21:39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变化 + 耕地 ; 参考:《干旱区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基于北京市2000、2010年LUCC图件,借助GIS及SPSS软件,选取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综合因素为自变量,运用定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北京市耕地变化的宏观原因及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市耕地变化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宏观需求和空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山区绿化、水库蓄水量下降及城市规划等因素是影响北京市耕地变化方向和趋势的宏观因素,而耕地空间变化则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下,受到高程、侵蚀强度、距农村居民点距离、邻域内耕地数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3)总体看来,北京市的耕地变化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LUCC maps of Beijing in 2000 and 2010, with the help of GIS and SPSS software,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nd comprehensive factors are select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multi-classific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re u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cro reason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spatial change in Beij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n Beijing is the core problem of land use and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demand and spatial factors. The decline of reservoir water storage and urban planning are the macro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rection and trend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Beijing, while the spatial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s subject to elevation, erosion intensity and distance from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 activities. As a whole,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n Beijing is developing in a benign dire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
【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美丽城镇森林景观的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0430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52031)资助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2 ;我国著名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专家宋桂琴研究员谈:土地利用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J];水土保持通报;1997年05期

3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4 田小海,邹社校;土地利用-作物生产系统模拟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陈水森,黎夏,邹春洋;珠江口岸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点[J];人民珠江;2001年05期

6 高俊峰;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洪涝灾害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2期

7 李团胜;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8 郭欢欢;李波;侯鹰;孙特生;;元胞自动机和多主体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9 申怀飞;侯刚;翟书梅;程昌甫;;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06期

10 王毓瑚;我国历史上土地利用的若干经验教训[J];中国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龙花楼;张献忠;王军;罗明;;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研究——以四川省中江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段飞舟;刘雪华;;岷江流域山区县的经济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马边县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贺一梅;杨子生;李云辉;杨宗文;张义琳;王云鹏;;金沙江上游高山高原区近40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5 柴敏;郭治兴;邓权权;;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贺一梅;杨子生;李云辉;张义琳;王云鹏;;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与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云南宾川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7 吕雄杰;陆文龙;宋治文;张昱;;GIS支持下的静海县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江玲;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温仲明;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王瑞燕;县域尺度环境脆弱性演变及其土地利用/覆盖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常春艳;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水资源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王萍;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方法[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7 沈润平;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江西鄱阳湖地区为例[D];浙江大学;2002年

8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买凯乐;基于ALOS遥感影像的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景观制图及格局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顺华;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土壤有机质区域分布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3 程光大;基于分形的宁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代龙丽;基于现代农业的眉山市东坡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迪力夏提·阿卜杜萨拉木;基于SD和CLUE-S模型的且末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6 席庆;基于AnnAGNPS模型的中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氮磷营养盐输出影响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蒋观滔;基于SWAT模型的北洛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沙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宋伟民;山区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鹤融;长汀县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10 吴东;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养分流失控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本文编号:1871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71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