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2010年三江源区水土流失状况演变
本文选题:三江源区 + 水土流失 ; 参考:《环境科学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为研究三江源区水土流失状况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基于1956—2010年三江源区水文、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遥感数据,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并采用双累积曲线、RUSLE(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分析了水土流失状况变化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输沙量表现为黄河源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输沙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8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翌年1月.2各流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并且均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大.2005—2010年黄河源区输沙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32.25%,而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分别相应增加24.76%和41.86%.黄河源区土壤水蚀量增加明显,长江源区不同河段各有增减,澜沧江源区土壤水蚀强度降低.3引起水土流失状况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两个方面.即1降雨量的增加导致降雨侵蚀力和径流量增加,使得土壤水蚀量和河流输沙量有所增加;2生态工程实施后,土壤中w(有机质)虽有所增加,但仍明显低于1980年的水平.尽管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但对水土保持功能起重要作用的根系层恢复却较为缓慢,因此,土壤保持功能基本上未得到提高.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source area of Sanjiang and its possible causes, based on the hydrologic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of Sanjiang source area from 1956 to 2010,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volume was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Mann-Kendall trend test method, and the soil erosion status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double cumulative curve and RUSLE (correction of general soil loss equation). The possible cause of the change shows that: 1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source area of Sanjiang is shown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Lancang River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 The maximum valu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s in the 6 - August. The minimum value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2 basin of December to January is larger,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area of 1980s is the largest in 1980s. The average value of soil water erosion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ource area of Lancang increased by 32.25%, while the soil water erosion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ource area of the Lancang was increased by 24.76% and the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area respectively. The soil water erosion intensity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reduced by.3, and the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were mainly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wo.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rease of 1 rainfall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erosivity and runoff,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soil water erosion and river sediment transport. 2 although the w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il increased, but it was sti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evel in 1980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Restoration of strata is relatively slow, so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is basically not improv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014-XZ-3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2014-YKY-003)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明;侯铁军;;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探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祁如雄;三江源旅游开发浅析[J];青海农林科技;2005年02期
3 郑杰;;青海三江源区封山育林效果与问题分析[J];青海科技;2007年06期
4 施建军;王彦龙;杨时海;盛丽;;三江源区牧草引种驯化概述与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9年03期
5 许存德;;三江源区主要药用经济植物的利用及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7期
6 古岳;;梦里家园——三江源[J];大陆桥视野;2003年04期
7 黄桂林;青海三江源区湿地状况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年04期
8 韩成军;王林;;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11期
9 赖敏;吴绍洪;戴尔阜;尹云鹤;赵东升;;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1期
10 多杰龙智;黎与;胡振军;;线性规划对建设养畜轮牧育草的预测——青海省海南州三江源区建设养畜、轮牧育草的优化数学模型[J];内蒙古草业;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继红;;对依法加强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2 尚占环;刘兴元;丁路明;郭旭生;王虎成;马玉寿;龙瑞军;;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王学英;师生波;冉飞;;植被恢复措施对提高三江源区典型退化草地植物抗逆性和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范小克;;三江源工程的突破口选择[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张世强;丁永建;刘时银;;三江源区水文过程模拟[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作全;张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龙瑞军;尚占环;赵成章;曹广民;王长庭;丁路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分异过程及调控机理[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杨国柱;范月君;;试论确保“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师生波;王学英;冉飞;;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郝力壮;刘书杰;崔占鸿;吴克选;柴沙驼;王万邦;赵月平;张晓卫;;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暖季草场牦牛甲烷排放量初步研究[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丽娜;《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课题审查报告会在京举行[N];青海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赵晓;《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显示“中华水塔”现值达11.55万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记者 郑教;《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出版发行[N];青海日报;2009年
4 记者 戴随刚 通讯员 金泉才;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5年
5 畅世晔;积极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林菲;在“三江源”感悟生态[N];农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张进林;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三江源区生态建设[N];人民日报;2003年
8 记者 刘毅;气候变化导致三江源区生态恶化[N];人民日报;2005年
9 徐红;开展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N];中国测绘报;2006年
10 记者 丁品;三江源将立体动态监测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卫芳;三江源区庭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磊娟;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2 郭振虹;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考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周宏毅;三江源区水文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影响分析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4 曹彦彦;三江源区农牧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5 朱夫静;基于遥感模型的三江源区合理牧业人口规模测算[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6 刘鹏;2000-2012年三江源植被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时空格局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权晨;三江源区地—气水汽交换及输送的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赵芳;三江源区草地MODIS植被指数时空变异及驱动因子分析[D];青海大学;2012年
9 王,
本文编号:1875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7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