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县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研究
本文选题:时空分异 + 集约利用 ; 参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探究耕地利用中的主要障碍限制因素,实现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以河北省南和县为例,基于2003年、2008年及2013年耕地利用数据,从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以及持续状况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和法对耕地集约利用情况及变化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指数和障碍度指数对南和县耕地集约利用各因子的协调程度及对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程度进行了评价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南和县各乡镇的集约水平有所提高,集约利用等级逐渐由低级向高级转化;集约利用等级相同的乡镇呈现出集聚连片分布和数量逐年扩大的特征;南和县及其各乡镇的因素层因子间的协调度逐步增加;各乡镇的最大限制因子是投入强度,最小限制因子是持续状况。这为南和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and realize the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use of cultivated land, taking Nanhe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in 2003, 2008 and 2013, the input intensity and utilization degree of cultivated land were analyz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the weighted sum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Coordination degree index and obstacle degree index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degree of obstacle to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Nanhe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3 to 2013, the intensive level of towns and townships in Nanhe County increased, and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gradually changed from lower level to higher level, and the towns with the same level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and increasing number year by year.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mong the factors in Nanhe county and its villages and towns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maximum limiting factor of each township was input intensity, and the minimum limiting factor was persistent condition. 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Nanhe County.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察院;
【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QN2015168)
【分类号】:F32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超;杨胜天;;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12期
2 陈伟;吴群;;考虑耕地质量差异影响的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5期
3 张颂念;胡月明;赵元;廖琪;;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广东土地科学;2013年02期
4 胡志朋;杨凤海;周晓飞;;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度诊断[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1期
5 金淑婷;石培基;李博;潘竟虎;魏伟;;武威市绿洲区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估[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1期
6 杨忍;刘彦随;郭丽英;李玉恒;;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7 张小虎;牛海鹏;张合兵;黄晓东;;粮食主产区耕地集约利用及障碍因素诊断[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5期
8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9 王帅;曲长祥;冯翔迪;;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周晓飞;雷国平;徐珊;;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度诊断——以哈尔滨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彦;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亦男;长株潭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顾艳;耕地集约利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卞兴云;聊城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前涛;甘肃省耕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陈珏;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宏;哈尔滨市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及配置模式探讨[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何佑勇;潜江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瑞东;牛志君;孙英彪;王晓翠;张昱;刘佳丽;孙金生;周亚鹏;;南和县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施振斌;冉娜;;山东省农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7期
3 许珊;刘艳芳;彭明军;华梦丽;;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7年03期
4 戈大专;龙花楼;屠爽爽;张英男;;黄淮海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关系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4期
5 陈显光;;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与评价路径探析——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3期
6 边丽青;朱丽霞;罗静;;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湖北省浠水县村庄布点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年03期
7 宋立明;方爱玲;董青松;;基于3S技术的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J];甘肃农业科技;2017年04期
8 石淑芹;曹玉青;吴文斌;杨鹏;蔡为民;陈佑启;;耕地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9 马学广;闫曼娇;;山东沿海城市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闵婕;杨微;王家华;;三峡库区重庆段乡村转型协调空间格局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s,
本文编号:1959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5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