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南方丘陵区多层土壤结构水平和垂向渗流特征试验与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2 14:24

  本文选题:南方丘陵区 + 多层土壤 ; 参考:《水利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南方丘陵地区地形起伏,上下游田块及田块内部不同层之间土壤质地差异较大,存在复杂的水分转化关系。为揭示该地区田块内多层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在湖北省漳河水库灌区团林灌溉试验站,开展田块变化水层条件下水分通过犁底层垂直入渗以及通过耕作层侧向入渗试验,观测土壤累积入渗量及各层含水率的变化过程;建立基于HYDRUS-2D的土壤水分二维渗流模拟模型。经验证,模型模拟值和田间实测值基本吻合;试验发现由于土壤性质差异,田块犁底层的存在会抑制水流的垂直运动,减少深层渗漏,但同时增强了水流沿耕作层侧向运动的能力。试验期间,水分沿犁底层平均垂向入渗速率为0.094 cm/min,沿耕作层平均侧向入渗速率为0.138 cm/min;入渗稳定后,渗漏水量占田面累积入渗量的21.11%,其中垂直渗漏水量占0.46%,侧向渗漏水量占20.65%,耕作层侧向渗漏水量占侧向渗漏水量的81.06%。结果表明,土壤侧向渗漏对水量损失的贡献较大,控制田块渗漏特别是耕作层侧向渗漏对南方地区节水减排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Abstract]:In the hilly area of southern China, the soil texture varies greatly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field and different layers within the field, and there is a complex water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reveal the law of soil moisture movement in the field block, the experiment of vertical infiltration of water through plough bottom and lateral infiltration through tilling layer was carried out at Guanlin Irrigation Station of Zhanghe Reservoir Irrigation District, Hubei Provi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hanging water layer of field block. The variation process of soil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each layer was observed, and a two-dimensional seepage simulation model of soil moistur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HYDRUS-2D. It is proved that the model simulation valu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measured value, and it is found tha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soil properties, the existence of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field plough will restrain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water flow and reduce the deep leakage. At the same time, it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water flow to move sideways along the tilling layer.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average vertical infiltration rate of water along the plough bottom was 0.094 cm / min, and the average lateral infiltration rate along the tilling layer was 0.138 cm / min. The leakage water amount accounts for 21.11% of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mount in the field, in which the vertical leakage water amount is 0.46, the lateral leakage water amount is 20.65, and the lateral leakage water amount of the tilling layer accounts for 81.066percent of the lateral leakage wa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teral leakage of soil contributes greatly to water loss,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leakage of farmland, especially the lateral leakage of tilling layer, to save water and reduce emissions in southern Chin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39006)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400101)
【分类号】:S15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严伟;黄宁;马孝义;;层状土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验证[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1期

2 张中彬;彭新华;;土壤裂隙及其优先流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15年03期

3 高朝侠;徐学选;赵娇娜;赵传普;张少妮;;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2014年11期

4 缴锡云;虞晓彬;郭思怡;;SWAP模型在稻田水分运移模拟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10期

5 甘永德;贾仰文;仇亚琴;王康;;降雨条件下分层土壤入渗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5期

6 王锐;孙西欢;郭向红;马娟娟;;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1年09期

7 王少丽;;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农田排水研究新进展[J];水利学报;2010年06期

8 黄志刚;欧阳志云;李锋瑞;郑华;王效科;王中建;;南方丘陵区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J];生态学报;2009年06期

9 王全九,邵明安,汪志荣,张建丰,吕殿青,张江辉,丁新利,秋胜彬;Green-Ampt公式在层状土入渗模拟计算中的应用[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4期

10 黄冠华,沈荣开;层状土壤中一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随机模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东国;杨霞;徐保利;顾文权;;南方丘陵区多层土壤结构水平和垂向渗流特征试验与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2017年07期

2 校亮;熊东红;张宝军;张素;杨丹;吴汉;史亮涛;徐丽;;干热河谷冲沟侵蚀劣地坡积区土体性质与裂缝形态发育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17年06期

3 毛海涛;王正成;王晓菊;黄庆豪;刘阳;;水库防渗措施及坝后排水沟距离对周边农田地下水埋深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11期

4 倪可;蔡奕;魏乾坤;刘志彬;;柴油污染粉质黏土干裂隙的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5 梁嘉平;史文娟;王全九;;添加γ-聚谷氨酸条件下Philip模型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对比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年03期

6 阙云;林登辉;陈嘉;;强降雨条件下含大孔隙土柱水分非平衡运移特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7 牛文全;张明智;许健;邹小阳;张若婵;李元;;微润管出流特性和流量预报方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6期

8 陆培榕;张展羽;冯根祥;万长宇;史栩帆;;秸秆排水体埋深对盐渍土水盐分布的影响及排水抑盐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9 朱燕琴;;灌水量和入渗压力对大容量渗灌器入渗特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10 周波;王红雨;纪敬辉;;干湿循环下4种护坡基质对氮素吸附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展羽;王策;朱成立;朱文渊;吴春辉;;土壤干缩裂缝网络几何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2 任利东;黄明斌;樊军;;不同类型层状土壤持水能力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9期

3 张展羽;朱文渊;朱成立;王策;吴春辉;司涵;;农田土壤表面干缩裂缝的随机分布统计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6期

4 熊东红;杨丹;李佳佳;苏正安;董一帆;翟娟;;元谋干热河谷区退化坡地土壤裂缝形态发育的影响因子[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5 唐朝生;崔玉军;Anh-minh Tang;施斌;;膨胀土收缩开裂过程及其温度效应[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6 吕刚;王洪禄;黄龙;;辽西半干旱区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5期

7 黎伟;刘观仕;姚婷;;膨胀土裂隙特征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年04期

8 李毅;任鑫;Horton Robert;;不同质地和夹层位置对层状土入渗规律的影响[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9 张家明;徐则民;裴银鸽;;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大孔隙[J];山地学报;2012年04期

10 范严伟;赵文举;冀宏;;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分布与入渗特性数值模拟[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芳,夏自强,郝振纯,蒋洪庚,陈海芳;田间土壤含水率的变异性及监测误差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2 李国芳,夏自强,郝振纯,蒋洪庚,陈海芳;田间土壤含水率的统计特性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雷少刚;卞正富;;探地雷达测定土壤含水率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8年05期

4 曾庆欣;李晓东;李光林;;基于太阳能的土壤含水率远程实时监测仪研制[J];农机化研究;2012年08期

5 殷哲;雷廷武;晏清洪;陈展鹏;董月群;庄晓晖;;土壤含水率对近红外传感器标定模型的响应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6 王作华 ,郑会君;保护性耕作农田地温及土壤含水率测试分析[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3年04期

7 徐效军;张鹰;;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8 鲍一丹;何勇;方慧;Annia Garcia Pereira;;土壤的光谱特征及氮含量的预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1期

9 张荣标;何加祥;吴涛;冯友兵;;基于图像处理的土壤表层含水率在线检测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10 杨绍辉;王一鸣;孙凯;;基于土壤含水率垂向变化规律的水分传感器布设[J];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波;冶林茂;范玉兰;;三种土壤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综合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3 于海燕;康绍忠;;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瑞平;王静;海春兴;;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程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6 程星;於芳;;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韩奎学;吴景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王杰;刘珂;任红玲;唐晓玲;李健;;吉林省春季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申向东;王晓飞;姬宝霖;王丽萍;;干寒区土壤抗风蚀能力的特征初步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10 单梦颖;杨永刚;高登成;丁洪波;项希希;吴兆录;;云南省中部三种森林土壤含水率、容重和细根重及其垂直分布[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锟锋;8月份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53%[N];青岛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3 金泉才邋李学共 王力;我省大部地区土壤封冻前期墒情较好[N];青海日报;2008年

4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5 鲁建民;土壤墒情如何?[N];酒泉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敏;辽西褐土沟灌侵蚀过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玉莹;精确测量土壤水的体积置换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成剑波;基于C/N调节的沼液灌溉土壤氮淋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孙宇瑞;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胡庆荣;含水含盐土壤介电特性实验研究及对雷达图像的响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6 李涛;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杨德军;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冯杰;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10 张志宇;土壤墒情预报与作物灌溉制度多目标优化[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秀路;施肥条件下波涌灌溉田间水氮分布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廷强;水分在土壤—甘蔗连续体内运移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张军;番茄根系层分布与土壤水分变化区域间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张阳;基于无线地下传感器的土壤含水率监测系统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占成;基于GPRS的土壤墒情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曹鼎峰;土壤含水率分布式光纤测量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岳胜如;基于NDVI分区的内蒙古牧区土壤含水率遥感监测方法分析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8 盛思远;辽中棕壤区不同作物土壤抗剪强度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吴春东;冻融期不同秸秆覆盖厚度下土壤水热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10 贾玮;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探地雷达测定土壤含水率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2009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09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4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